鄱阳湖传奇故事...鄱阳湖传奇故事——老爷庙传奇鄱阳湖传奇故事——凤凰寨传奇

鄱阳湖传奇故事——老爷庙8

2018-07-11  本文已影响10人  0ef25f7f19ef

八、大明朝神鼋封功

鄱阳湖大战,朱元璋大获全胜,不几年很快荡平了全国,天下一统,改应天府为南京,作为都城。朱元璋称帝——年号洪武,定国号为大明朝。自然要任功排序,大行封赏,生者荣耀,封妻荫子,死者追封,厚恤遗孤。祭天封禅,皇恩浩荡,山川鸟兽为之沐恩。

一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内假寐,追忆起鄱阳湖大战那一幕,还是令人触目惊心。想到庐山竹隐寺那个令人猜不透的尼姑,想到鄱阳湖两次命悬一线,那个救命的巨头鼋,顿时夜不成寐。

五更一到,便上早朝。

文武百官山呼“万岁!”毕。

丞相李善长正要出奏,朱元璋说:“不必,今天朕先有要事与众卿商议,余事改日再说!”

众皆不言,朱元璋就把大战鄱湖期间,夜宿庐山竹隐寺,星子口破船渡江,以及鄱阳湖决战,巨头鼋二次显灵,才得死里逃生……当众说了一遍。文武百官虽然以前也听说过,今天在金銮殿上听皇上亲口一说,更是惊心动魄,众口齐呼:“要封!要封!”

尤其是曾经一些亲身体验、身历其境的将官,频频点头称是。

朱元璋说:“竹隐寺朕曾作诗一首,你们可以记下。”

随口念出:

“庐山竹隐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眼观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十二州。美景一时看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文武百官听后,众口齐赞:“好诗,好诗!”

当有翰林学士,全文记下。

接着朱元璋又说:“朕深深想来,竹隐寺那位尼姑,可能是位神仙,就不好封她,不过竹隐寺倒是可以重新扩建,把那旧貌换上新颜,到时再把这首诗,朕亲自提笔书写在那寺内墙壁上,以记当时事迹,再者朕亲题一块金匾《竹隐寺》挂在前门头上,这样意义才较深远。”

“皇上圣明!”又是一片众口齐言。

朱元璋接着又说:“为人不能忘本,应当谨记贫困时期,人家的好心接济,尤其是危难时期的救命大恩。古人说得好,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何况朕现在已贵为天子,乃万乘之尊,难道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和有功之臣,能抛之脑后吗?”

众百官又齐声应道:“不能!”

“至于那个特殊的船夫,朕想封他‘净江王’,这个封号妥不妥?大家可以议议。”朱元璋说。

众臣议论纷纷,有的说:“好!”

又有人说:“不如就叫‘靖江王’怎么样?”

过了一会,朱元璋见刘伯温没有开口,看看刘伯温说:“刘卿你怎么说?”

只听刘伯温说道:“不如封为‘定江王’更为恰切些!”

“好!就封定江王,朕也有此意!”朱元璋一语定音。

众口一片山呼:“皇上圣明!”

当时就在金殿上铺开上等宣纸,皇上挥笔亲书二块金匾,一块是《竹隐寺》,一块是《定江王庙》。吩咐泒人拿去选高级匠人照样制造。

接着朱元璋又说:“你们说,定江王庙建在哪里好?”

众人一愕,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是呀!光顾着议论封号,倒不如说是顾着溜须拍马,你说制匾字样都写好了,连个庙堂在哪里都不知道。

有的说,应该建在星子码头;有的说,建在庐山好;有的说,大头鼋是水中神物,建在鞋山最好;有的说,在鄱阳湖东岸选个地方。

刘伯温说:“我看还是建在龙头山好,龙王庙那里是个尚好的地方,臣刚才听皇上讲,大头鼋两次救驾都在那里,皇上还在龙王庙宿了一宵,并且在山壁上刻字,《水面天心》已经留了御宝,那里又有鄱阳湖大战时,我军筑的点将台。臣听说那段水域,水怪猖獗,封个《定江王》在那里座镇,也可保一方水域平安,再者那里有个龙王庙,旧址重建,灵气更足。”

朱元璋听刘伯温细细的道来,心中大喜,说道:“正合孤意,就按刘卿所说,我曾听渔夫说过,大头鼋时常在那里出没,还救过人命……”说完再下一道圣旨,拨出库银,两地都要重修庙宇,再塑金身。

当下选定监造官不日实地勘察。

过了几天,前去勘察的官员回来奏曰:“都昌地界龙头山,龙王庙倒是有一个,庐山竹隐寺反复寻找,就是找不着”。

朱元璋听后说:“定江王庙可以先建,竹隐寺那制就的金匾先放着再说,到时朕亲自送去。”

却说定江王庙通过几个月的修建,庙宇竣工,雄伟壮观。

大丞相李善长出班,奏章呈给皇上。奏道

:“定江王庙,现已竣工,请圣上定夺,可着钦天监选定黄道吉日,举行竣工大典”。

可是,朱元璋说:“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国库空虚,百姓尚且贫困,不宜大操大办,还是一切从简。”

因此,选定吉日,朱元璋不排銮驾,乘着御舟朔江而上,来到湖口,把船泊在江州靠近庐山的岸边。只带几个贴身护卫,抬着金匾,一路来到庐山脚下。生怕惊扰了神明,换了一身便装,农民打扮,走进山谷,寻到昔日逃命爬山的地点,卫士们来抬那块金匾,朱元璋连连摇手说:“不必。不必!要敬神明,必须五体投地,顶礼虔诚。这匾非要我亲自扛上山去不可,今天也可试试我的体力。”

朱元璋鼓起昔日的劲头,扛着金匾,寻着旧时的路途,一步一步的往山上爬去,爬到山顶上一看,只见满山青竹茂密,可是寻不着往时的寺院,走到山顶一望,又是曾经吟诗的所在。带着一肚子疑惑,左转右转,打了好几个来回,实在是累了,心想我总不能把金匾扛回去吧!心中有点懊脑,不如放在此地算了。想到此,就把那金匾,用力一扔,扔在那荆棘丛中,头也不回地走下山来。走到半山,心中有点返悔,还是留恋不舍,回头望望,突然望见竹林中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正中门头上不偏不倚挂着一块大匾,三个金色大字《竹隐寺》耀眼生辉,正是自己亲笔所题的匾额。朱元璋当时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天道宏伟,人力不可为!怪不得神鼋当初说过,“仁德之道,诸神效灵!”

第二天朱元璋来到定江王庙,前后看看,将头点点。看见那自己曾经亲刻的《水面天心》几个字,见物思情,沉默了一会对身边的监造官说:“朕想这似乎还是有点不足!”

监造官一时慌了,连忙跪下说:“微臣该死,愚钝有加,请皇上指点明白!”

朱元璋说:“我想大头鼋几次显灵,抵我百员大将有余,那些甲鱼可抵我十万雄师!”

“皇上的意思是……?”监造官战战兢兢,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不敢再问下去。

“朕想加封大头鼋为‘显应元将军’!”朱元璋说。

“我主圣明,谢主隆恩!”监造官这才落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

正好门前一块千斤大石,朱元璋就在那大石上御笔亲书《加封显应元将军》七个大字。

如今,年多日久,时过境迁,据说有块《定江王庙》的原始金匾已不知去向,说是日寇侵华,当作文物搬上大轮船,本想运回日本,谁知开船不久,突遇狂风恶浪,沉没在老爷庙水域,全船无影无踪。

故事讲到此,许多传闻,历经沧桑,纵然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无法去追寻它的真假。然而《加封显应元将军》七个金色大字的御笔亲书大石碑,一直留传至今!这块千斤大石,连同御刻《水面天心》,仍然嵌在墙基内的山体石上,以及直达山顶雄伟的点将台,还有康熙时代的石刻《鼎建左蠡鼋将军庙记》,这都是历史的印记,将永远折射出庙宇的光辉!

本故事纯属虚构,其中内容,是抓住民间流传的亮点,进行描写加工,只能作为传奇趣谈!

�z���z$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