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书伯乐推文汇总七月

偏心护短,心狠薄情,惹祸精,这样的唐僧,我不爱他,读《西游记》

2024-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巷小酒

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ID:醉风筝,文责自负。

最近读《西游记》,不愧是名著。她构建了一个极其庞杂的世界,既奇幻又现实,既有趣又深刻,既有宗教哲学,也有人间烟火。

可能因为是一把年纪才第一次读吧,虽然也被书里的妖魔鬼怪所吸引,但是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感慨,却是唐僧和三个徒弟,这一路走来,师父不像师父,徒弟不像徒弟,整个就是个草台班子。也正是因为是个草台班子,才演绎了这么精彩的取经故事。

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看似整整齐齐,遇鬼杀鬼,见魔斩魔,其实整个取经过程,他们之间的矛盾从未休止。

这个小团伙,和谐的时候少,貌合神离的时候多,撕破脸的时候也有,遇到困难闹吵着各回各家的时候也不止一次。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要归因于唐僧。作为从小出家的和尚,唐僧没有凡心,却有凡人的一切劣根性。正是他的这些劣根性,导致了取经班子的各种不和谐。

01 懦弱无能

虽然凭着孤勇毅然决然上路取经,可是唐僧真称不上英雄。

他一路软软糯糯、躲躲闪闪,坚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直奉行不管闲事、一心向西的原则,胆小如针尖。

更为可气的是,一看见妖风笼罩、阴气森森,唐僧就心惊胆战滚下马来,一遇见过不去的坎就哭哭啼啼六神无主。毫无大唐高僧该有的稳重和担当,就更别提处惊不乱的智慧了。

唐僧的哭眼抹泪,还不像刘备那种有目地哭,而是的的确确因着害怕、畏难而掉眼泪。

咱就说,作为取经路上的领队,作为师父,遇到困难,你做不了主心骨,没能力领着徒弟斩妖杀魔也就罢了,起码你别动不动就抹眼泪啊。

真是又丧又杀威风。每次还得徒弟们又是哄又是劝,又是跑腿打探,又是浴血奋战,反正,每每遇到烦难,唐僧除了负责哭,基本没起什么正作用。

02 多疑

唐僧动不动就怀疑悟空,他动辄怀疑悟空故意杀人,宁可相信萍水相逢的陌生人(经常是妖精所变),也不相信为他出生入死的大徒弟,三番五次念咒惩罚孙悟空。

第二十七回,唐僧与孙悟空的师徒矛盾紧张到了极点。这一回唐僧被尸魔戏弄,先变美少女,再变老太婆,又变白头翁。

孙悟空火眼金睛,见一次杀一次,这彻底惹怒了唐僧的菩萨心,他坚信孙悟空错杀好人,再加上猪八戒的拱火挑唆(嫉妒孙悟空太能干),师徒矛盾不断升级。唐僧先是念咒惩罚,又一次次下逐客令,最终赐给孙悟空一纸贬书,说:

“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坠了阿鼻地狱!”

行为之果决,言语之犀利,可见唐僧真想与这个徒弟一刀两断。

只可惜,孙悟空前脚刚走,唐僧后脚就迷了路,再一脚就遭了一次大难,差点被黑松林的妖怪吃了唐僧肉。

03 偏心护短

大徒弟出力最多,是整个取经团队的脊梁,要能力有能力,要衷心有衷心,要毅力有毅力,可是唐僧并不待见大徒弟,他喜欢的是二徒弟。

唐僧作为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僧,却耳根软、拎不清,对孙悟空的巨大付出视而不见,偏偏喜欢好吃懒做的猪八戒。

只因猪八戒巧舌如簧,会看风使舵,嘴甜会哄人,所以什么嘴馋偷懒、意志不坚,什么呆呆傻傻、粗枝大叶,反而显得可爱憨厚,备受唐僧偏护。能干的不如会说的。

对于唐僧的偏心,孙悟空经常在言语上不满,唐僧嘴上不承认,但是一直不改初心。第七十六回,猪八戒遭难,唐僧和孙悟空的一段对话可见一斑:

唐僧道:“悟空,怪不得悟能咒你死哩!原来你兄弟全无相亲相爱之意,专怀相嫉相妒之心!他那般说,教你扯扯救命索,你怎么不扯,还将索子丢去?如今教他被害,却如之何?”

这是说的什么啊?这哪像一个师父应该说出来的话!难怪孙悟空和猪八戒一直有嫌隙。

唐僧这番话说下来,猴子心寒不心寒?可见孙悟空和猪八戒之间嫌隙有多大,唐僧对孙悟空成见有多深!

行者笑道:“师父也忒护短,忒偏心!罢了,像老孙拿去时,你略不挂念,左右是舍命之材;这呆子才自遭擒,你就怪我。也教他受些苦恼,方见取经之难。”

孙悟空笑着说,估计心里滴着泪吧,同样是亲徒弟,我有危险时你不担心,我就应该是舍命的工具人,这老二自己犯的错被捉,你反而怪我。

三藏道:“徒弟呵,你去,我岂不挂念?想着你会变化,断然不至伤身。那呆子生得狼犺,又不会腾那,这一去,少吉多凶。你还去救他一救。”

言外之意,你有能力活该受苦受累,他能力不够,你就得照顾他!真是长见识,明明是有求于人,话说得还那么硬,明晃晃地对老二偏心护短,对大徒弟呼来喝去。

04 惹祸精

一路看下来,唐僧简直就是个惹祸精。每次孙悟空明明看到了潜在危险,再三嘱托,可是唐僧回回不听话,回回惹祸。

第五十回,师徒走到一处深山,唐僧饿了,孙悟空要到远处化斋,为了保险起见,给唐僧八戒他们画个圈,只要听话不走出那个圈,就是安全的。可唐僧偏偏不听,猪八戒一怂恿,立即就脑子进了水,走出安全圈,于是师徒三人都被妖精捉去了。

这一难,孙悟空费尽了周折,他打不过妖精,为难得两眼滴泪。他走人脉,靠关系,上天入地,左右奔突,先后请天王父子、雷公、火德星君、水德星君,均失败,折腾到快要吐血,直到去请教如来,才在如来佛祖的指点下救出师父。

按理说,经此一遭,唐僧该吃一堑长一智了吧,他不。再有同样的情况,他还是不假思索,不听话,直刺刺走向魑魅魍魉,往火坑里跳,然后让孙悟空拼死拼活去救他。

别说是面皮薄的和尚,就是一般人,总这么惹祸,也得挖个地洞钻进去了。唐僧没有,他只是在被救出后连口感谢,但并不自我反思,即使反思也不深刻。因为下次,他还要这么做。

哎,真没法说,不知道孙悟空咋想的,反正这个师父,真让人不省心。

哎,真是气死人,惹祸精,惹祸精。

05 心狠情薄

唐僧一直标榜自己慈悲为怀,他慈悲不假,不过在对大徒弟方面,唐僧其实挺狠的。他对众生慈悲,对八戒包容偏爱,那点狠心全部用在针对孙悟空上了。

唐僧三番五次对孙悟空念起紧箍咒,那可不是简单的体罚。

“唐僧……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可怜把个行者头,勒得似个亚腰儿(细腰)葫芦,十分疼痛难忍。”

“那长老在地下正了性,口中念起《紧箍咒》来,把个行者勒得耳红面赤,眼胀头晕,在地下打滚,只教,莫念,莫念!那长老念够有十余遍,还不住口。”

够不够狠?

唐僧不止念咒折磨孙悟空,而且好几次不念师徒情分,执意撵走孙悟空(辞退),让孙悟空丢尽了脸面不说,也让他进退为难。走吧,不放心师父去路的险恶,而且自己付出那么多,半路退出,实在可惜。不走吧,师父绝情果决,不留任何活口儿。

第五十八回,孙悟空打死两个强盗,惹得唐僧絮絮叨叨一阵大骂,还要给亡者念《倒头经》祷告,唐僧怎么祷告的呢,

“尔等到森罗殿下兴词,倒数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八戒笑道:“师父推了干净。他打时却也没有我们两个。”三藏真个又撮土祷告道:“好汉告状,只告行者,也不干八戒、沙僧之事。”

薄不薄情!连八戒都说他推得干净。

可以想象,孙悟空心里是什么滋味?我孙悟空是帮助谁取经?有没有尽心尽力?我是为了谁斩妖降魔?你要不去西天取经,我不做你的徒弟,怎么会在这里杀人?

行者质问唐僧一通,搞得气氛相当不和谐,原文这样写:

“孙大圣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师徒都面是背非。”

“面是背非”这个词用得好,说白了,整个取经过程,排除撕破脸的矛盾激化时刻,师徒四人的状态就是面和心不和。有这样的师父,取经团队能拧成一股绳才怪!

这件事起后还没完,接着孙悟空在打斗中又杀了几个强盗,惹得唐僧又念着咒撵人(第二次辞退)。

再次被辞退,让孙悟空好生为难,回花果山,担心被取笑;上天宫,又恐天宫不容(玉皇大帝的确容不得他,又怕又恨,只愿他一直在外打工);投靠三岛,没面子见老朋友;去龙宫,又不愿对龙王低声下气。

就如所有人都知道你接了个大项目,可是项目还没完,你被踢出来了,没拿到工钱不说,而且不是因为能力不行,不是因为偷懒耍滑。你说窝心不窝心!

孙悟空走投无路,半路又回来求师父,并保证以后不再行凶。

唐僧不但不答应,还又念起咒,直念了二十余遍,念得箍儿陷在肉里一寸深,孙悟空倒地求饶才住口。孙悟空低声下气求师父,你没有我可怎么去西天取经。唐僧不但不转念,而且发怒道:

“你这猢狲杀生害命,连累了我多少,如今实不要你了!我去得去不得,不干你事!快走,快走!迟了些儿,我又念真言。这番绝不住口,把你脑浆都勒出来哩!”

明明是别人协助你,做得多肯定就错得多,到头来反说你被连累。

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可心慈手软的大唐高僧,对这个大徒弟,毫不留情,只记过,不念功,真是薄情又狠心。

06 他真讨厌

不但我不喜欢唐僧,而且能感觉出来,作者吴承恩老爷子,好像也不喜欢这个帅和尚。这从一个细节安排就能看出来。

唐僧西天取经要遭受九九八十一难,虽在数量上是八十一难,其实难和难之间,作者设计的难度和险情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别很大。

我发现,凡是由于唐僧不听话或犯了主观错误遭的难,那么这一难的难度就特别高,至少要用两回,有时得用三回的篇幅才能脱难。难度越高越繁杂,越反衬出唐僧所犯错误之荒谬,之幼稚,之懦弱无能,于是就出来一个效果:一个惹祸精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诞生了。

难度越高,孙悟空费的劲越大,遭的难越多,越让人心疼。这不是偏爱孙悟空、讨厌唐僧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