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情・绪? (系列三:你是在逃避还是在面对?通过情绪捕捉我们
【你是你的人生导师原创4】我的愿景——用动物、心理学与灵性成长来帮助那些勇敢并对自己绝对坦诚的人们去自我实现。对自己的人生说“哇哦·WOW❗”
“情绪对自我实现有什么帮助?这么敏锐地觉知情绪又能怎么样?”被问到的一瞬间,我就知道这是我要写的情绪的第三篇。
觉知情绪不是目的,是手段,工具。一是可以找到自我需求,二是能揭秘情绪与我们身体反应的循环。这篇文章里,我想和大家聊聊情绪和自我需求。
01.
透过现象看本质

情绪是一种表象,通过情绪我们可以捕捉我们的真实需求。
我们的情绪生活与我们的理性生活事实上并不是分开的;它们是同一回事。我们的情绪揭示了我们无意识的理性生活。我们会对那些我们甚至一无所知的想法产生情绪上的反应;通过这种方式,这些无意识的想法被揭示了出来—《觉醒之后》
在这些情绪中有一些会反复被一些人事物激起。这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这情绪背后的判断以及我们的真实需求没有被满足。
当我们解读我们自己的情绪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我们通过情绪了解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另一种是误读。像我们对其他客观事物的解读存在偏差一样,我们对于自己的情绪解读也是一样。而这种误读是源于我们的人类的天性,生物的本能(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种机制能把痛苦情绪、想法及恐惧拒之意识之外,开启他们的逃避模式)——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这种痛苦包括害怕,担忧等等)。基于这一机制,大脑会在我们通过情绪来找寻我们的真实需求时,产生其他的想法来干扰我们。而这些是大脑为了逃离/逃避痛苦或是延长某种享受和满足感而产生的虚假的信息。
·像是有些人失恋时没有办法立刻放手,此时会有很多理由很想法冒出来,这些想法往往会减少我们的痛苦感。而实际上有很多人在多年以后会说到“实际上,在...时候我就感觉到/我就知道...”或者“在...样时我就感觉...只是我还想...”等等。
这些念头都很大声的在我们脑海中浮现,我们很难区分哪些是真实的需求,哪些是来自我们大脑的干扰。而这些念头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实际上,前者的那些干扰念头都是大脑为了减少我们的痛苦感而产生的,我想再说一遍,因为这是生物本能,谁都一样。而后面多年以后的感慨“在...时候”那些才是我们那时那刻需要捕捉到的真实需求。
一直以来时常让我感觉到烦躁不安的是在日本这件事。我的朋友曾经说他在这里可以得到自由,而我对此很困惑。因为我一直感觉自己是被限制的、没有自由。我以前一直认为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制度不适合我。我现在仍然明白这是一部分原因。而让我开始在这里开始活出自由,自我是从我意识到了【人很擅长自我设限——限制我自己的不是周围人,事,物是我自己。】我对自己真实需求的忽略,对周围人事物需求的无视或顾忌。与此同时,这一切阻止也妨碍了我真正地认识这个国家,自己的国家,以及周围的人事物。而这一切的不自由也好,这么多年来的限制也好,都是我与我身边人的映射。我要听到那些源自我的真实的声音,看到那些我的映射。以前的我是在看着周围的人以及自己的映射,像是照镜子。那映射交错在一起晃人眼,看不到究竟什么是我的,什么是其他人的。而以前的我把这一切都分成两类,我能应付的是我的映射,我应付不了的是周围环境的问题。而实际上,这是我的,以及我以外的。而我要看到,听到的是我的。当我的被看到,被听到,真实的自我需求被满足时,我的这部分映射消失,我能更好地分辨他人需求与自我需求。而此时才是我们真正了解自我并能帮助他人的时候。而我现在就在反复练习经历这个过程。
情绪是了解自我需求的钥匙,而了解自我需求是自我认知的基盘,而自我认知是你实现自我的入口。
02.
如何能够捕捉我们的真实需求呢?
通过冥想,正念,任何你会感知到周围一草一木或是自己一呼一吸的行动都是冥想。练习观察觉知你的情绪。当你觉察的那一刻,你就在当下。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觉知自己的情绪就像感受火的热,水的柔,雪的冰一样,是一种感知过程。可以用感官(可视化,如果情绪会说话它会对你说什么?…),也能用感受(血压上升…)。
当我们通过反复练习觉知自己的情绪开始,我们就在练习去察觉捕捉自己真实的需求。
我们不妨回想一下生活中总是出现的那些场景。最常见的就是家庭成员间的拌嘴或是情侣吵架,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息事宁人而不是在满足彼此真实的需求。当我们的真实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有些情况会不断地出现。这样周而复始什么都不会解决,矛盾会日积月累,最终会有更大的危机出现。但生活中,当我们被询问“你到底想怎么样?为什么你总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时,你是不是有的时候会说“我就是想要你.....”亦或是有时也会不自觉地感觉自己也不知道?有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安静下来的情况?有的时候甚至会指责对方。而这些就是我们对自我需求没办法敏锐察觉的结果。实际上在此之前,我们如果问对方或者自己“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可能很多人都只会用生气,烦躁等枯燥词汇,有些人不知道怎么回答感受或者一下子安静下来。我们连自己的情绪是什么都没有察觉,更何况我们的真实需求呢?我们只是在发泄或是安抚亦或是用逃避来应对而已。我们没有面对真实的自己。
判断某种需求是否是我们真实的自我需求方法,就是当我们采取行动去设法满足需求时,你的情绪会不会再次发生,情绪的强烈是否会变化。类似的情况、需求是否还是会发生。如果类似情况发生后同样的情绪还是会袭来,甚至是周而复始地出现,那么我们之前所看到的那个需求并不是我们真实的需求而是大脑保护机制的产物,因此我们付诸的行动并没有满足我们的真实需求。
随着我们对情绪的觉知(观察,描述,捕捉)练习越来越熟练敏锐,我们就能不带评判的观察自己,更加迅速的捕捉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并且能更从容地去做出选择。不仅如此,我们对于他人的情绪和需求也会更加理解。
请留言告诉我这篇文章是否给你带来任何启示或是收获,这将是我前行的助力❤️
戳微信,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