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是谁在控制我们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7028e23713c5df68.jpg)
一本被多名商业大佬推荐过的书籍,火了很多年,今年10月将将把它看完。跟心理学类的书籍差不多,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我们早已知晓,甚至经历过。但作者用他的逻辑框架将”影响力“这种无形又无处不在的东西具象化,使得我们的思路可以更加明晰。
不管你是在做什么工作,在创业,还是一名销售,又或者是学生,想要提升自己,对周围社会的一种隐性规则想更清楚的了解,甚至运用,这本书都能带给你不错的感受。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b5f2324e27305e8d.jpg)
全书对把影响力的因素拆解成了六大类:互惠、承诺和一致性、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
每一块都有配合案例详实的解释,从它的来源,它为什么会起作用,到如何应用,都有做详细的描述,有想深入了解的还是建议去看看原书。作者提到的大部分案例来自于商业,就是“到底是什么让我们消费的?”不过我觉得,他提出的大部分观点,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不同方面,愿君各自参考。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0a27fd8e5b36e7ec.jpg)
一,互惠——给与,索取,再索取
互惠原理适用于强加的恩惠: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就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
”吃人的最短,拿人的手短。“老话诚不我欺。对于别人给与的馈赠,除了欣喜之外,我们天生就存在回报感,这是深埋于我们的人性之中的。人类进化至今,有一套潜移默化的法则,最为群居动物,我们更重视团体协作。有来有往的善意交互,更能体现我们“友好”这一棒棒的特质,毕竟,没人想成为别人眼中的“小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4f5f789674ee9ec4.jpg)
二,承诺和一致性——脑子里的怪物
我们用永远不想承认自己错了,所以我们找理由比承担错误的动机强烈。这不是批评,这只是长久生存到今天我们身体本能进化出来的一种规避风险的法则。所以,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以便在作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人们希望参与者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一旦做了,就没有借口可找,没有退路可选。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f17fc6e6e6cc212f.jpg)
三、社会认同——我们就是真理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ps:书中提到的一个小故事我觉得对我们挺有用的。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比如说,不小心遇到歹徒,周围有几个人,认准一个进行呼救,不要朝周围所有人喊,你要让那个你需要的人知道,你需要他的帮助!
不确定性——这可是社会认同原理的左膀右臂啊!
我们在观察类似的人的行为时,社会认同原理能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我们更倾向于效仿相似的人,而不是跟我们不同的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奶粉的广告,一般会选择生了孩子的女明星,卫生巾广告,大多是些年轻小花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e41577f6f135c71f.jpg)
四,喜好——友好的窃贼
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时,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想象一下,一个销售电话打来“您好,您的朋友xx把您加入了他的亲情套餐里,升级下您现在的套餐,需要多加10元,您愿意么?”我想您多半是愿意的,毕竟比起拒绝一个陌生人,我们更难拒绝自己的朋友。
作者提到的这一观点,我觉得同样也很适合职场,“永远不要成为那个向老板报告坏消息得人”(别问我怎么知道的)糟糕的消息会让报信人也染上不详。人总是自然而然的讨厌带来坏消息的人,哪怕报信人跟坏消息一点关系也没有。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343139c54705bbc5.jpg)
五,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头衔除了能让陌生人表现更恭顺,还能让有头衔的那个人在旁人眼里显得更高大。
想象一下,在疫情期间,科学家的每一条建议我们都尊为金科玉律的时候,就知道我们对权威有多么敬重了。当然,要是有人利用这一点来大肆消费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敲响警钟了。
我们觉得一样东西看起来大些,不一定是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愉悦,而是因为它很重要。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8a6ace3840ffc1c4.jpg)
六,稀缺——数量少的说的算
物以稀为贵——机会越少见,价值似乎就越高。
想象一下,当柜姐说“啊,这个色号只剩下最后一支了。”、“这个包全上海只有1个。”、“这双球鞋是联名限量的,全球只有60双哦。”的时候,你还能按耐住自己刷卡的手么。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拥有它的自由受了限制,我们就越发的想要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cfdccea25ad33b11.jpg)
我们对影响力的反应是自动化时代的原始服从
自动反应:很多时候,我们在对某人或某事做判断的时候,并没有用上所有可用的相关信息。相反,我们只用到了所有信息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
尽管只靠孤立数据容易做出愚蠢的决定,可现代生活的节奏又要求我们频繁使用这一捷径。
靠着成熟而精密的大脑,我们建立了一个信息繁多的快节奏复杂世界,使得我们不得不越发依赖类似动物(我们早就超越了动物!)的原始反应方式来应对它。
![](https://img.haomeiwen.com/i12225486/df08e507c16d7fda.jpg)
在一个发展如此快速的时代,还是希望我们能保持一份清醒罢。
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