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做题家,惹你了!

2022-07-23  本文已影响0人  自由的阿涛

当个小镇做题家,有问题吗?

有什么不好吗?

最近“小镇做题家”很热,很受嘲讽!

“小镇做题家”没有准确定义,泛指出身于农村或小城镇,全靠刷题、苦读考上大学,然后再通过各种考试一步步走上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又是苦学苦干,不懂休闲,不懂生活,不懂人情世故的一类人。

为什么受嘲讽?

就是有些人把“小镇做题家”当做了各种“卷”的主力了,甚至认为是这些苦学苦干的人造成了目前这种“卷”的现状。

你看看,这个逻辑多有意思。

自己不想努力,也不想让别人努力。

自己有了父辈、祖辈的积累后,就想舒舒服服地躺平,过太平日子。

当看到“小镇做题家”们这么努力后,他们就不乐意了,害怕小镇做题家通过努力超越了自己,埋怨小镇做题家把上升的道路给挤住了,影响自己后代的上升空间了。

所以要大声呼喊,你们不要学了,你们要享受,你们要认命!

哪个时代都不缺这种压制别人的人,都不缺这种自己不努力还不想让别人努力的人!

但是,小镇做题家们,能被他们的聒噪所阻挡吗?不学习了,去躺着做白日梦?

那可不行,小镇做题家必须得苦学苦读!

就算经济条件再差,就算个人天资愚钝,只要努力,只要拼搏,机会总会有的!

举两个文正公的例子!

范仲淹,范文正公。

北宋的文学家、政治家,出身低微,经过一番苦读,获得功名,在地方治政、守边皆有成绩,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死后获得“文正”这一古代文人的顶级谥号,至清代以后,相继从祀于孔庙及历代帝王庙。

《宋史·范仲淹传》里记载了他的生平。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也改名叫朱说,等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离家到应天府一个寺庙里苦读学习。在这里,穷困的朱同学,连饭都吃不上,这里就有了一个“划粥断齑”的励志故事。宋代魏泰的笔记《东轩笔录》中记载当时的朱同学:

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当时在应天府求学的朱同学,学习极其刻苦,白天读不完,夜里接着读,从夏天读到秋天再到冬天。读书疲惫了,就用冷水醒脑。没有吃的,那就买点米,每天夜里取两升粟米,煮一大锅粥,第二天,用刀在冷却的粥上划个十字,分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再弄一些姜、蒜等切碎,加入醋和盐,煮熟伴着吃。就这样苦读5年,23岁的朱同学中了进士。这才把母亲接到身边照顾,同时改回了“范”姓。

另一位文正公是晚清的曾国藩。

对于这位晚清第一名臣不用过多介绍。

他出身一个农村家庭,天资一般,甚至可以说有点笨,有一个故事形象描述了他的这种笨劲。

说是在他小时候,有一个小偷进入他的房间想等他睡觉后偷东西,结果曾国藩在背一篇文章,都背到快天亮了还没有背会,躲在房梁上的小偷受不了了,跳下来,夺过书,给曾国藩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出。原来,小偷偷听曾国藩读书都把文章背会了,而曾国藩竟然没背会。

据说当时小曾同学背的文章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小曾同学的天资确实一般啊,他不是那种十几岁就中皇榜的神童。他7岁入私塾,22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考进士,25岁落第,住京复习一年备考翌年增加的恩科又落第。回乡,路过南京,借钱买了一套二十四史,回去苦读。28岁终于进士及第,但名次仅是三甲42名,属于中间偏下。但他入仕后也始终坚持读书学习,成就一代伟业!

当今时代,苦读依然是改变命运的捷径。

这是当今一位大人物的博士论文后记。他也是一名妥妥的小镇做题家啊!

说到最后,再驳一个观点,小镇做题家格局小?

别忘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小格局吗?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格局小的是那些被称为小资的人,自我感觉良好,看不起这个,看不上那个,好事抢,坏事躲,关键时刻骨头还最软!

最具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应该是以小镇做题家为主的广大基层青年!

当然,小镇做题家也不是那么好当的。几点建议:

1.考试纵有千般万般不好,但是目前来看仍是最公平的选拔手段,不管怎么变革,只要让咱考,就一定要学习规则,按指挥棒的要求苦学苦读,考好!

2.学习从来不是一个嘻嘻哈哈就能完成的事,所谓的快乐学习是在自欺欺人,想学好就必须下苦工。

3.要有合理规划人生,社会是多元的,发展可以是多样的。但是方向一旦定下来就不能经常改弦易辙,人生苦短,经不起几次折腾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