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特辑谈天说地

赵善庆描景状物,吟小令花样翻新|元曲佳作欣赏(54)

2022-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三峡孬张
山中赏月

赵善庆,字文贤,饶州乐平人。与钟嗣成同辈,善卜术,曾为阴阳学正。著有杂剧《教女兵》《七德舞》《村学堂》等八种。散州现存小令二十九首,多写景抒怀之作,善于锤炼字句,对仗工整,格调或清新秀雅,或深沉苍凉。

山谷软桥

沉醉东风 秋日湘阴道中

山对面蓝堆翠岫,

草齐腰绿染沙洲。

濯雨兼葭秀,

隔沧波隐隐江楼。

点破潇湘万顷秋,

是几叶儿传黄败柳。

【注】湘阴:湖南省湘阴县;蓝堆翠岫:青翠的山峰上又添了一层层蓝色。岫,山峰;柚:柚子,我傲霜橘柚青,南方地区出产的一种水果;濯雨:用雨水冲洗;蒹葭:芦苇;沧波:苍青色的水,指秋水;潇湘:湖南境内的潇水与湘水,此处泛指湖南地区。

这首小令写作者在湘阴道中所见的秋景。首句写"翠岫",次句写"沙洲",用"蓝堆"、"绿染"四字加以点染,将初秋水乡的景物描绘得充满生机。"傲霜"二句,选取水乡特有的"橘柚"、"兼葭"加以刻画,流露出作者的欣喜之情。"隔沧波隐隐江楼"是作者极目远眺所见之景,读来更令人心胸开阔,神清气爽。末二句以"一叶知秋"的意境收束全篇,透露出些许凄凉意绪。"点破"二字用得生动传神,给这些水乡秋景图的画面上平添了无限情趣。全曲字句凝练贴切,色彩浓丽鲜艳,情调俊秀明朗,是一篇写景佳作。

舟中友聚

普天乐 秋江忆别

晚天长,

秋水苍。

山腰落日,

雁背斜阳。

璧月词,

朱唇唱。

犹记当年兰舟上,

洒西风泪湿罗裳。

钗分凤凰,

杯斟鹦鹉,

人拆鸳鸯。

【注】雁背斜阳:语本周邦彦词:“雁背夕阳红欲暮”;璧月词:南朝陈后主为宠姬所作艳歌;鹦鹉:指用鹦鹉螺(—种海螺)壳制作的酒杯。

此曲写作者在秋江上睹景思人,回忆当年的离别之情。前面写离别时的场景:晚天秋水,落日衔山,扣写“秋江”;再由“朱唇”引出佳人;“犹记”使全曲过渡到“忆”。末三句“鼎足对”点明题中的“别”:将凤钗--折为两,双方各执-段以为信物;满斟酒杯饯行话别;最终面临的却是棒打鸳鸯的离别的事实。全曲词采华赡,感情深婉,韵致曲折,风格清雅,作者的"忆别"思绪与怅惘之感,给读者以相当的感染力。

远眺

落梅风 江楼晚眺

枫枯叶,

柳瘦丝,

夕阳闲画栏十二。

望晴空莹然如片纸,

一行雁一行愁字。

【注】画栏:有彩绘和雕饰的栏杆;莹然:洁白。

曲中这位登上江楼晚眺的人,一定有着满怀愁绪,要不,怎会"以我观物,物物缘着我之色彩"呢? 起篇三句写愁人眼中之景,他看到的是枯萎的枫叶、纤瘦的柳丝和夕阳下那空寂的画楼。"枫枯"、"柳瘦"、"夕阳"这一连串意象,不仅构成一派萧索的景象,更强化了登楼人的愁怀。雁在空中成"一行愁字",分外醒目,悲秋伤寂的落寞之感也就更加惊心。全曲前三句摹写静止的画面,紧扣题中的"江楼";后两句描述动态的画面,映合题目中的"晚眺"之意,章法严谨。整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渡江小舟

水仙子 渡瓜洲

渚莲花脱锦衣收,

风蓼青凋红穗秋,

堤柳绿减长条瘦

系行人来去愁,

别离情今古悠悠。

南徐城下,

西津渡口,

北固山头。

【注】风蓼:风中的蓼蓝;蓼蓝为草名;长条:长长的柳枝;系:系住;南徐:今江苏镇江一带,南朝刘宋时称南徐州;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

京口、瓜洲一水之隔,南来北往的人必在此渡江。在古代,渡口是一个充满了离情别绪的场所。作者在秋天来到瓜洲渡口,触目所见,一派萧索的景象:莲花像锦缎一般的花瓣全脱落了,只剩下枯叶莲蓬;蓼草在秋风中也变得凋零萎黄;堤柳叶片脱落,使长长的柳丝变得更瘦削了。渡口边南来北往的人行色匆匆,一脸愁绪,那长长的柳丝仿佛要把行旅之人的愁绪系住一般。从古到今,在这南徐城下,北固山麓的西津渡口,天天都在演绎着人间的别离之情。而作者正是在这时间与空间纵横交叉的坐标中,选择了抒写的准确定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