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诗文集简书原创谈古论今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

【传习录读书札记159】关于易经的争论

2022-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传习录中》第226条

问:“《易》,朱子主卜筮,程《传》主理,何如?”

先生曰:“卜筮是理,理亦是卜筮。天下之理孰有大于卜筮者乎?只为后世将卜筮专主在占卦上看了,所以看得卜筮似小艺。不知今之师友问答,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类,皆是卜筮。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谓人心尚有所涉,惟天不容伪耳。”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先秦时期的易学形成了道家易、儒家易及术家易三支。汉代发展为以孟喜和京房为代表的象数之学、以费直为代表的义理学派和以严遵为首的黄老学派。其中象数之学将易卦与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相配,和干支、五行相配,创立卦气说和纳甲说,把《周易》当作预测的模型。象数之学是汉代易学的主流。

魏晋时代的天才少年王弼,尽扫象数学传统,恢复义理学。他提出“得意忘象”说,主张通过卦象获取卦义,获取卦义后可抛弃卦象。

在儒家易方面,《易经》由《周易》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即《十翼》相传为孔子所作。郑玄、王弼后,经传合一,即把易传的内容分拆合并到周易之中成为一书。

程颐继承王弼的义理说,著《伊川易传》,借解释《周易》卦辞爻象来阐明义理,旨在弘扬儒家人伦道德、王道政治理念。他认为,《周易》是对宇宙万物的摹拟,以宣示宇宙内在的道理和法则,他说:“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数。《易》因象以明理,由象以知数,得其义则象数在其中矣。”他批评道:“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乃寻流逐末,术家之所尚,非儒者之所务也。”

朱熹治学涉猎广博,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皆洞究渊微,一生著述甚丰,除著名的《四书章句集注》外,在易学方面,亦著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周易参同契考异》、《卦考误》等论著。

朱熹认为《易》原本卜筮之书,但他并未将周易局限于此,朱熹浸淫易学二十余年,自然不会妄下判断,他的主旨还是通过传播周易,诠释孔子的儒家思想。但他不同意祖师程颐的义理说,他指出,程颐是先熟读六经,然后借《周易》发挥己见,不是伊川解《周易》,而是《周易》解伊川。

王阳明说,卜筮就是天理,天理就是卜筮。天下的道理有比卜筮更大的吗?但是后世将卜筮仅仅看作是算卦,所以卜筮被视为雕虫小技了。“卜筮”的本质是,解决疑惑,使内心达到神明之境而已。所以,如今我们相互之间的问答,《中庸》所谓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实与卜筮无异。卜筮利用《易经》来向上天请教,是因为人自信不足,故求于天。其实是因为人心尚有主观偏见,只有上天不容得任何虚假。

王阳明在这里说“自信不及”,不是仅仅指对自己个人自信不足,而是针对群体的人。

王阳明借助易学问题上的争论,无非还是说,心即理,天性即天理,治学就是致良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