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

2019-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碧晴天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提到,“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如此场景,很容易让人想到日本杂物咨询管理师山下英子提出的一种家居整理术,即“断舍离”。

  什么是“断舍离”?

50岁那年,山下英子写下了风靡全球的畅销书籍《断舍离》。标题中的“断舍离”三字便是她所提倡的精神之本。

“断”:购物三思而行,断绝想买回家但实际上并不需要的东西。

“舍”:舍弃家里没用的破烂,缩小喜好范围。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在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山下英子说,《断舍离》所有的思想根源都来源于《老子》的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这是中国人的智慧,用日本文化加以阐释又得出了新的禅意。即通过“断”和“舍”的外在行动带来心灵上“离”的状态。

如何看待“断舍离”?

对于“断舍离”的生活理念是否值得提倡这一问题,Friends想必各持己见吧?概而论之,人们大致持以下不同的观点:

①“断舍离”是为了营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山下英子在《断舍离》一书里说:“不用的东西充满了咒语般束缚的能量,”“这些在居住环境里放了好几个月,甚至放了好几年的东西,只不过因为不是生鲜食品所以才没有烂掉。但是如果从机能上来说,它们早已经腐烂了。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就几乎等于是住在一个垃圾暂放室。”试问住在这样杂乱无章的居所,人怎么会感觉轻松愉悦呢?

②“断舍离”并非绝对要以外在的空间清理为主要目的。而是希望借助收拾物品了解自己,在筛选物品的过程中梳理自己内心的杂乱,实现自我完善,从而使人生更舒适。在一定时期整理旧有的物品,也是在整理自己过去的生活,继而以全新的面目迎接全新的生活。

③在经历过物质贫乏时期的人看来,“断舍离”与中国人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譬如,每个人的衣柜里都一定有一件这样的旧衣服:这件旧衣服我们一年也未必能穿上一次,但却一直被我们放在衣柜里,不舍得扔。这大概就是我们平日里谈的“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吧。

④“断舍离”也许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清醒、更专注、更爱生活,甚至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吴冠军教授在讲座中指出,“断舍离的背后其实是一个社会的消失机制,一切让你感到不舒服的东西都让你消失。”他援引了齐泽克的关于抽水马桶的例子:“抽水马桶可以让所有肮脏的东西消失不见,但它其实没有真正消失不见,它到了另外一个我们看不见的世界,那个世界是我们世界的一部分,但在我们意识之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断舍离”就是 “买买买”的抽水马桶。如果没有“断舍离”,“买买买”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断舍离”的实质

山下英子认为扔不掉东西的人,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逃避现实型。即没时间待在家里,也没办法收拾屋子,于是找各种各样的事让自己忙碌起来。

二是执着过去型。即留恋过去的幸福时光,以过去的东西作为情感寄托物。

三是担忧未来型。即无法成功地让自己全心全意地活在当下,积囤过多东西以备不时之需。

其实,“断舍离”的核心在于思考“物品与自己的关系”。当你能够很好地做到“断”与“舍”,也就能脱离对外在物品的执念,进而进入到心灵上“离”的状态。用山下英子的话来说便是“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如何做到“断舍离”?

与其说“断舍离”是一种整理收拾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一场自我的人生修行。

1.从源头上控制“买买买”。尽管实施起来绝非易事,但不乱买自然也就用不着扔了。逐步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有助于增强生活的幸福感。

2.对现有的物品进行“扔扔扔”。这里的“扔”是“断”与“舍”的意思,是整理收纳。但这绝不意味着必须浪费。譬如,闲置的旧衣物可以捐赠出去,这不光能减少家里杂乱的东西,也能让自我满足感得到提高。

3.了解自己的喜好,清楚自己内心的需求,达到“舍”的状态。我们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用,所以留下来,”而应该以自我为主体,思考“用它来干什么?”并且,时间轴应该永远都是现在。

总之,“断舍离”不是漫无目的地扔东西,而是要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并珍惜地使用它。凡德罗有句名言:less is more。说的大抵也是这个意思。

践行“断舍离”式的生活理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惟有逐步改变、长期坚持进而断离物欲杂念才能真正达到“断舍离”的状态。

希望Friends能及时清理一些闲置物品,换回舒适整洁的居家环境;清理掉一些无用社交,让情感世界更坚定且有温度;清理掉一些心头杂念,让自己轻装上阵地迎接全新的生活!

极致的人生,一定是断舍离。这是对过往的一种告别,也是当下的一次新的开始。断舍离的目的不是舍弃,而是生命觉悟后的高度自律。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修行。精神的归位,才是真正高层次的断舍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