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音乐文件的技术范式

2019-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YoungTsau

HiFi发烧友对音乐的音质追求从来没有停下过脚步,但有时会过分相信自己的听觉分辨能力,跑偏钻进唯器材论或唯指标论的死胡同。毫无疑问,物理学和工程学进步以及随之成长的音乐制作技术,奠定了当今社会中不断提高的音乐内容和质量。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今日之音乐已经等同于音频编码文件,理解这类文件,会有助于更加客观地评估音乐质量和欣赏价值。

今天的音乐记录几乎全部都是以数字化之后的音频信号记录,并且以数据压缩的方式保存为音乐文件。在相同播放设备和相同音源的条件下,无损音乐文件比有损压缩音乐文件质量好,但听觉体验的差别取决于音乐内容和音乐文件格式。我自己的体会是,320k码率的有损压缩mp3文件几乎与无损一样,只是在极高音区稍微有点沉闷,大型乐队演奏的录音偶尔会出现。256k的mp3文件对于小型乐队和演唱都没有什么明显影响。128k的mp3文件对于流行歌曲也够用,但伴奏部分的声音开始发闷。96k的mp3文件听语音没有问题,比如侯宝林先生的相声,但听音乐就可以明显感到失真。

在许多情况下,音源的录音质量比码率更加重要。如果录音质量差,即使是无损压缩也无法带来好的体验。录音质量取决于演奏者/演唱者水准发挥、录音棚环境、录音设备、录音师操作等等,而且这需要很好的策划和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音源质量。我听过的音乐文件中,以德国的DG唱片社和中国唱片社出品的音乐文件为上乘质量,许多唱片社都出现过质量问题。

早期录音都是来自模拟录音技术(比如蜡板和胶片记录、磁带记录和钢丝记录等),数字录音技术从1980年代后才开始普及。但历史上有一些传奇的演奏/演唱已经是绝响,当时只有以模拟录音条件记录在蜡板和胶片上,稍微好些的记录在磁带上,而今当下已经无法再流通,只能通过数字化重新制作CD和录音文件。这类后期数字化制作的,比如说AAD音源,本身音域数据在当时演奏录音的时候已经丢失一些,用无损文件保存不会比256k有什么差别。我个人认为只有DDD音源才有保存无损文件的存在价值。另外,如果音乐文件本身的制作质量有问题,越是保真度高的音乐文件,问题展示就越强烈。

最后,音乐的内涵比音乐文件格式更加重要得多。我们从聆听音乐所获取的养分不会因为音乐文件格式差异而丢失。随着我们追求音乐的尽善尽美,索求更高的表现力的完美音乐文件才有意义。而且,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100年前用蜡板录音的低劣音源在未来有可能被修复成高质量的音乐文件,更不用说将低码率的数字音乐文件通过频率补偿还原成接近无损音乐格式了。那时,大约更低码率的音乐文件也能有不错的播放效果。你觉得呢?

音乐文件的技术范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