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七要七不要

2022-02-02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彦国

【七要】

一,要瞌头。

过年的主要活动是磕头。

早上起来,满堂儿孙,包括媳妇,都要给长辈磕头作揖。一齐跪下,同时完成。

比如给爷爷磕头,边磕边说:“磕头昂爷爷。”爷爷说:“不用磕了不用磕了,来了就有了。”长辈一边迎头,一边开磕头礼。

给大人发支烟,给小孩子发的就多了,糖果、花生、饼干、水果、鞭炮等,过去还把柿饼、核桃等特产当磕头礼,不过,小孩子最喜欢的还是崭新的票子。

我曾尝试,从小就不让儿子们给我磕头,但他们长大后娶妻成人,不磕融不进主流,离家再远,过年也非要回来磕个头。说明这一文化的根深缔固不可改变。

我们这里有个习惯,夫妻之间不直呼其名,都称呼孩他爹孩他娘。丈人爹、丈母娘、公爹、婆母也一般不叫,但过年这一天磕头时,必须叫一声。今天早晨,一个媳妇刚从婆母家磕头出来,我问她:“你叫娘了吗?”她说:“我平时不叫吧过年我还不叫嘞?”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人,一年只叫一次。

磕头还有个规矩:初一给本家即直系亲属的长辈磕,初二给姑妈、舅舅、岳母等旁系亲属磕。

如果父母去世,初一初二不磕,名曰,“佛孝”,等到初三才磕。

王金庄村,长不过三里,石板街,宽不足八尺。磕头的队伍,拥拥挤挤,寒喧问候,笑逐颜开,这家出来,那家进去,一片详和。

二,要吃好。

初一早晨要吃扁食(饺子),中午也要吃好的,再穷,这一天也不得吃糠咽菜。没有白面,就用玉米面、谷面捏扁食,面里掺榆树皮、榆树根碾成的面做粘合剂。

小时候盼过年,就是盼这一天能吃顿好饭。大年初一,终于不用吃糠窝头,不用吃糠炒面。

三,要换衣。

过年小孩子要穿新衣服。贫穷时期没有新衣服,那就把棉袄翻转,过年以前表是表、里是里,过年这天里是表、表是里。现在好起来了,年前母亲都要到县城给儿女买新衣服,以至年前一段时间客车特别拥挤。

四,要放炮。

提前把鞭炮准备好,有两响的大炮,还要放一串鞭炮。村子大了,家家都放,主要集中在0点,0点一到,沉寂的山庄,忽然间,忽通忽通的,噼噼啪啪的,即使山中有老虎,也会吓得扯屁蹿。

小孩子尤其喜欢放炮,我就是个炮迷,小时候还学会了自制土炮。有一次把手崩了个黑青,从此再不敢放。我老伴每年买炮,她也不敢放,非要让我去完成。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炮文化却誓死捍卫。

五,要挂案。

每一族都有案,我们李姓一族,有三大分支,每一支又有小分支,支支有案,大年时由一住宅宽敞的户,将案悬挂于堂屋正墙,初一这天,子孙而等,先到案上,烧香磕头,祭祀列祖列宗。

六,要上坟。

到了半前晌,磕头的任务基本完成,陆陆续续开始往坟上走。初一要上坟。

上坟时提一卤壶,里面盛有扁食汤,这个卤壶是上坟专用器皿,市面上已经买不上了。现多用其它瓶罐代替。

初一十五上坟和清明十月一有所不同。初一十五不烧纸,仅是烧香泼汤或烧点冥币。

初一十五上坟,仅限男子,清明十月一儿子闺女都去。

初一十五上坟忌哭,清明十月一哭声嚎啕,泪雨倾盆。

七,要团圆。

初一的伟大之处在于,全村的人不论在什么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回到咱这山沟沟,还是每年一次,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每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在穷乡僻壤,还是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回家来,谁也阻挡不住回家过年的脚步。

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回家过年来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

【七不要】

一,不要贪觉。

初一要早起,天不亮就要起来,不能睡懒觉,初一懒,一年懒,好吃懒做不是好人。

二,不要打扫。

一说是,会将财运扫地出门,另一说是,扫地招风,扫去了一年的风调雨顺,还有啥也说不上来,就是不敢扫。

三,不要干活。

初一是农民的星期天,忙忙碌碌一整年,过年说什么也得歇歇。

四,不要发火。

过年不要打孩子,不要打毛驴,不要生气,有什么问题过了年再说。平时的磕磕绊绊、泼妇骂街、斗嘴抬杠、吵吵闹闹,过年都不会出现。

五,不要回家。

大年初一媳妇不能回娘家,出嫁的女人已经不再是自家人,回娘家就要犯大忌。出嫁的姑娘必须在婆婆家过年,哪怕是不回婆婆家,但也不能在娘家过年,这一条在我们这里是死规定,必须遵守,出嫁的姑娘必须等到年初二的那天由娘家的人去叫才能回娘家。正月十五,这一天是团圆节,但也不能回娘家,必须在婆婆家过年。

犯什么大忌?会出现什么灾难?没人能说得上来 ,但谁也不敢冒这个险 。

六,不要营业。

店铺不开门,尤其是药铺。

七,不要开丧。

有福人生在初一十五,没福人死在初一十五。一旦死在初一,不哭泣,不埋葬。就连开丧都是禁忌的。不开丧叫“闷丧”,憋闷在家里,等过了年再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