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从零开始创意写作》的几点感悟
齐帆齐微课第二周主题作业
出国那年开始重拾写作,至今已经写了近七年,累积近一百四十万字,却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更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说到底,我就是随心所欲的自嗨。
一开始写散文随笔,将记忆中的人和事几乎都写了一遍,又迷上诗歌,一天嗨上一首。最后又尝试写小说,一会儿写言情,一会儿写乡土。
看起来什么都会,其结果是什么都像白开水,寡淡无味。
散文不仅形散神也散,别人读了之后既引不起读者的感悟和思考,也引不起别人的共鸣,完全就是我写我快乐,管别人什么事儿。
诗歌更是大白话,而且只会一种表达方式,说是情诗,不如说是无病呻吟。好在及时止损,早就不写了。
小说也像散文,流水帐一般。什么上帝视角什么线性和非线性,什么空间架构,我一窍不通,所以小说写的也是苍白无力,无法引人入胜。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报班,大量阅读写作干货的书,可能是自己资质平平吧?一直收效甚微。
前不久在齐帆齐老师的推荐下,看了王小麦的巜从零开始创意写作》,虽然不是特别著名的写作类干货,却让我受益匪浅。
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
1.写作即是生活。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从日常、灵感、技巧、人物、故事、风格等方面入手,详细介绍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开篇就以著名作家巴金和路遥为例,阐述了写作是一辈子的事,从事写作的人,必须把写作过程日常化,就是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写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写作,两者须臾不可离。
而我,很多时候把写作和生活分开了,以为写作就是写作,生活就是生活,两者互不相干。
而作者在书中阐述:
写作,不是仅仅写现象、止于现象,而是能透过现象写本质。
同一件事情,普通人和作家的视角会有不同。普通人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作家会通过表象思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并从多角度描述和展开联想。
而我,恰恰缺乏的就是这种洞察力,所以写的文章大多只有表象,而没有深挖。
2.写作的分寸感:情不能太浓,话不宜太满。
当读到第三章“第三节:情不能太浓,话不宜太满”时,我就像蛇被人打了七寸一样呆在那里。
因为近段时间我在写我的长篇小说《风吹流年》时,天天煞费苦心地用尽全力去渲染去描绘,将那种痛失亲人的痛尽可能的演绎得痛不欲生和感同身受。
而作者却用余华的巜活着》为例,说真正的痛不用渲染,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明明那么痛,作者却写得那么克制,从而更加让读者对主人公福贵的痛感同身受。
在之后的写作中,无论写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什么内容的文章,一定记得,情感得克制,要有所保留。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里的时候,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书中说情感太过浓烈,会灼伤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太过寡淡又会让读者丧失兴趣,要学会“适度。”看来以后这方面要努力学习,学会克制而适度的情感表达。
3.关于故事的结尾,你知道有多少种?
一直以来,我认为故事的结尾要么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给一个完美或悲伤的结尾,要么直接留个开放式的。
可能因为写的太少,看的也太少的缘故,对于文章中介绍的七种结尾,有好多我都没见过,即使见过,也不知道属于哪种形式的结尾。
对照一下,你见过这哪几种结尾呢?
和谐结尾、悖论式结尾、梦境结尾、空白结尾、无限循环结尾、启示结尾和缺失结尾。
这些结尾还有一个基本原则:
这些结尾方法虽然不同,但都符合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隐义比说明重要。
也就是说,结尾不仅可以代表故事的结束,最好还能隐含一些哲理,给读者留下一些回味或思考的余地。
叶圣陶先生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讳的却是真的完了。”因此,我们在设置结尾的时候就要想结尾能让读者得到什么。读者读完这样的结尾后会更喜欢这个故事吗?我能调动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到结尾中,和主人公共哀乐吗?我们要多问自己一些这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之前我不曾想过的,以为故事顺着故事线讲完了就好,或者直接结束,或者留一个开放式结尾,却没有将故事的主题进一步升华,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故事得到什么,看来以后写故事这方面要多下功夫。
4.写作这么多年,你有自己的语言风格吗?
当读到第六章第五节:”找到自己的句子,创造独特的世界”时,我惶恐了。
因为这么多年我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当年在QQ发动态时,刻意模仿雪小禅的文风,那时候发布的很多小短文,大家都说很像雪小禅,后来写长文的时候,却又写得乱七八糟,毫无规律,导致现在什么风格都没有,真是惭愧啊!
海明威说: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著名作家陈忠实把这句话奉为写作的“圣经”,一遍遍咂摸这句话,也一遍遍将之运用到写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
回看自己的写作之路,我虽然很想形成自己的文风,却一直没有用对方法。
书中介绍了如何循序渐进的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是“寻找”,就是拓宽我们的外在视野,深入我们的内在心灵,去看见一切可写之物、可写之情。
其次是“发现”,发现是寻找的结果。从表象挖掘更深层的本质,建立与自我、他人甚至人类的关系。
发现之后是“探索”,就是找到外在句子的过程。它不仅是遣词造句,还是外在形式,更是内在思想。
只有将这一切融会贯通,并一遍遍打磨,直到形成别人不可替代的语言风格。如鲁迅、沈从文、汪曾祺等名家的句子,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
5.你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吗?
写作这么多年,我也一直苦恼了这么多年,我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朝哪个方向发展?
当看到下面的这段话时,我更迷茫了:
简单地说,你是想要在网络平台上输出文字,还是要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是想要输出高流量但没实质内容的快餐小说,还是要分享一些真正想要表达的故事,抑或是借由小说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定位不同,写作内容和方式将千差万别。
说真的,写了这么多年,我发现自己既写不了高流量的网文,也写不出高质量的传统小说。
可能我一开始就错了,一会儿写言情,一会儿又写乡土,最后搞得自己啥也写不好。
而作者好像知道我有这个毛病似的,在文章中直接罗列了出来:
千万不要一会儿写乡土小说,一会儿写大众喜欢的言情文,一会儿又去钻研都市文学的套路,这对刚开始写作或者还没写出名堂的写作者来说是万万要不得的。
以上几点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粗浅领悟,抽个时间再重读一遍,相信会领悟得更多更深。
齐帆齐年度读书写作精进营第10天打卡
字数:2499 累积字数:1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