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国际油画双人展《海港》观后感

2019-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茶味人生PereTanguy

以海港为共同的绘画题材,中外两位艺术家用各自的油画语言阐释自己的理解,然后把作品放在一起对话,这种展览形式很有创意。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来到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美术馆。

波兰画家巴图斯(Bartosz Fraczek)是波兰琴斯托霍瓦教育大学的美术系主任,去年来科大时我见过他,算是熟人。谢过我的祝贺后,他为我解释了自己的作品。波兰和国外的海港,是他喜欢的一个题材,前后一共画过50幅油画。这次参加展览的3幅作品,是策展人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薛红艳教授亲自选定的,一幅是德国的汉堡港,另外两幅是同一个波兰海港,好像是科沃布热格或者斯维诺乌伊希切。巴图斯的画法是把自己感兴趣的“记忆碎片拼贴在一起”,比如在科港的画面里,有市徽老鹰和森林,波兰人一看就会知道是哪儿。又比如在《汉堡港》里,一侧是今天现代化的港口,一侧是老城,老城一侧的大象应该是指海外移民。欧洲各大城市历史上都有大批海外移民的涌入,据记载,1900年时柏林就有20万穆斯林信徒。

《汉堡港》的画法,让我联想起毕加索的油画《镜前的女孩》,同一个人物,通过镜子呈现出来却是另外一个样子。巴图斯也是这样,把同一个海港的新旧模样放在一起,让它俩对话,从而让观众看清它俩往日和今天的不同模样。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吕建国教授,是多年的老相识。他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青岛人,被故乡的天然丽质和身边微妙的五颜六色浸染的根深蒂固,以至于多年后说起他的色彩,他的大学同学还会调侃当年那句无奈的老话,“唉,人家是青岛的”。 近水楼台,得天独厚,吕建国从八十年代开始,画过不少优美的青岛风景。时过境迁,青岛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里,变了,不再是只有昔日的优雅,更添加了壮美的力度,比如在荒滩上建造的高度现代化无尘流水线的董家口港。

要表现董家港的雄浑,吕建国必须告别过去的自己,这是一种现代自我和过去自我的对话。保留哪些、改变哪些、创新哪些,自己搞不清楚,别人也很难说明白,只有一点一点地砥砺前行。那段摸索,好难走,经常迷路。经常是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原来又回到老路。没办法,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站在《红色交响》面前,看着这些气势恢弘的直线和大面积的色块,仿佛听到在这些抽象和隐约具象的身上,吕建国用任意泼洒的色彩和自由造型谱写的音乐,表达了这首壮美交响乐的力度和热量。

对话,是传达信息互通有无的方式,跨文化之间的对话,更是可以开阔眼界沟通思想。这点滴体会,是我读画展《海港》后的感悟,谨以此短文感谢两位画家和策展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