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之变:三峡特区,三峡行政区|李鹏与三峡工程(3b)

【初定:三峡特区】
1984年7月31日上午,胡耀邦主持中央书记处第一百四十七次会议。作出决定:

1、为加快三峡电站的建设,妥善解决三峡库区的移民问题,决定成立三峡特区,特区政府直属国务院领导。川、鄂两省凡有移民的地区,均划归三峡特区政府管辖。请李鹏同志召开三峡工程领导小组会议,起草文件,报中央、国务院审批发出,并事先向有关省打招呼,请他们坚决执行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
特区政府要创造妥善解决库区移民问题的新经验,如按照工程建设的需要,逐步组织移民参加水电站的基本建设,后撤后移;水库、电站建成后,组织移民充分利用水库电站的优势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和地方乡镇企业,努力勤劳致富。
2、请李鹏同志负责,组织机械工业部等有关单位具体研究落实发电设备的制造工作。
【变更:三峡行政区】
1984年10月31日上午,赵#阳主持召开国务院第四十七次常务会议,讨论了成立三峡行政区和中国绿化基金会问题。
关于成立三峡行政区问题,会议听取了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钱正英同志关于成立三峡行政区的汇报。会议经过讨论确定:
1、原定成立三峡特区,可以改为三峡行政区,以便和其他经济特区有所区别。三峡行政区范围包括:四川万县、涪陵、湖北宜昌三个地区和鄂西自治州的巴东县。行政区政府直属国务院。成立三峡行政区是件大事,明年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三峡货轮
2、成立三峡行政区的目的,是为了加快三峡工程的建设,妥善解决三峡库区的移民问题。行政区政府的机构,可在宜昌地委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充实,不要像省政府那样搞得很大。行政区的生产建设事业,应围绕三峡水电站来发展,诸如发展农副业生产、食品加工、机械修理、商业服务业、旅游业、建材业等。在经济上要搞轻型结构。
3、决定先成立三峡行政区筹备小组,进行筹建工作。筹备小组下设办公室,利用宜昌地委的现有机构,尽快把工作开展起来。筹备小组由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牵头,四川、湖北各派一名副省长级干部参加,再加上宜昌地委书记、市委书记和万县、涪陵地委书记,共七位同志组成。干部安排和任免,请李鹏同志与中组部商量。正式建立三峡行政区的问题,要待整个工程论证定案后提请人大审议。

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
此外,会议还提出,关于三峡工程是否按高坝方案建设的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前期准备工作仍按原定的正常蓄水位150米、坝顶高程175米方案进行。工程建成后,重庆以下航道会不会发生泥沙淤积,如发生淤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论证清楚,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要向国务院写出负责的报告,否则不能轻易开工。
【筹备三峡行政区】
1984年11月8日至14日,李鹏副总理第二次考察三峡工程。同行者有杜星垣、黄毅诚、李灏、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水电部副部长李伯宁、陆佑楣等19人。先飞重庆,再乘船沿途考察至宜昌。
在重庆期间,考察了火车站、九龙坡港区、寸滩码头和嘉陵摩托车厂,听取市委和政府汇报。常务副市长肖秧汇报时讲的中心问题,是要求三峡工程搞中坝方案,即大坝高程180米。

船行三峡途中
11月9日晚,李鹏一行乘船东下。一路上分别在涪陵、万县、奉节等地停靠。上岸考察听汇报,回船也听取各方面专家汇报。长江航道局总工荣天富、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教授谢鉴衡、南京水科院院长窦国仁、长办魏廷琤、水科院泥沙所曾庆华等都对三峡各方面问题发表了意见。
川江航行的第二天,李鹏在日记中写下了几点感想:
1、泥沙问题确实存在,关键在于枯水期能否顺利走沙。川江航道对重庆至关重要。
2、移民工作要比长办设想的困难得多,16亿元移民资金绝对不够。
3、不管早开工还是晚开工,沿江经济开发工作可以尽早进行。
4、三峡筹备小组先搞规划、投资、协调,和两省并行作业。筹备小组要掌握一定经济实力,在计委单列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