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就是美好的
如约而至,我们又迎来了新网师2022秋季教师阅读与写作课程,从今天开始,将进入为期一个学期的打卡活动,周三立下我的学习目标,今天实施起来。
最近的预习作业是《陶行知文集》里的部分篇目和李镇西老师的《重读陶行知》这本书。第一次走进陶行知,第一次走进陶行知的文章,除了陌生,还是陌生。今天大致了解一下陶行知先生。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名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爱国民主战士。1915年,陶行知在伊利诺大学市政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于当年秋季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改学教育专业,师从杜威、孟禄等大师。1917年夏,他回国后通过教育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论。他亲自创办并主持校务的学校主要有:晓庄师范学校(1927年3月)、山海工学团(1932年10月)、育才学校(1937年7月)和社会大学(1946年1月)。
陶行知主张新教育,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倡导教育试验,勤于笔耕,应邀演讲、答问、提案,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教育篇章和办学经验。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终生从教,通过办学实践,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
陶行知先生主张以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为中心,他的教学逻辑先是“做什么”“教什么”,最后才是“学什么”。
走进《陶行知文集》的《生活即教育》,匆匆读过一遍,让我内心泛起的涟漪的这一段,不由得反复品读:
是生活就是教育;
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坏生活就是坏教育;
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是马虎的生活,就是马虎的教育;
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
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
所谓之“生活”,未必是生活,就未必是教育。
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溢上心头,虽然,我只读懂了字面意思。其实,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能走进这样的宝典性的著作,自己真的是幸运的。不为其他的,只为自己的职业,我们也需要走进陶行知,学习他的教育理念,践行他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应该将学校和社会以及大自然联系在一起,让孩子们多些实践活动、多参与劳动实践、多走出校外参与春游、秋收等活动。生活即教育,生活即修行。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属于教育者。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之地,时时都是教育时机。陶行知先生这样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我们有吃饭的生活,便有吃饭的教育;有穿衣的生活,便有穿衣的教育。”
张圣华先生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李镇西老师说:“不读行知,何以为师?”
走进阅读与写作课程,走进陶行知。或为了打卡,或为了自己,或为了孩子,或为了教育,总之,相遇就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