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
小孩子刚刚生下来,都是差不多的。
当然都是熊孩子,区别在于谁更熊。
关于小孩子会不会出息,大人们有自己的一套认证标准。
于是乎,一部分内向的孩子成功的从熊孩子的队伍中脱离,成了乖巧的那一部分。
乖巧的孩子最大的特色,就是安安静静乖乖的呆在一旁,抚养起来很省事,令孩子比较熊的家长很羡慕。
随着孩子们一点点长大,脱去了稚子的面貌,又兼之其他因素的作用,大人的评判开始潜移默化的变化。
成绩好成绩差是主打旋律。
接下来,就是孩子的性格划分了。
因为有了一定常识和社会基础的,小孩子开始有了简单的判断力和见人下菜额的能力。
抛开成绩不说,个性活泼嘴甜的讨人喜欢,被公认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而很久之前已经拿到乖宝宝勋章的孩子,则是猛不丁的,被迫进行新的转化。
因为很乖,乖宝宝们很多时间是作为旁观者既客体而存在的。在与人互动还有团体协作活动中,就可以看出他们表现堪忧。
融合社会环境,这本是在从小与他人嬉笑打闹中获取经验的,然而,父母的肯定让乖宝宝觉得自己做得OK,既没觉得这样有什么问题,也不会有这样的认知。
可是婴儿长成幼儿,幼儿变成少年,少年蜕化成青年,这场属于自我的人生接力赛,却因为种种关系的缘故,让乖宝宝们,进入不同的人生处境。
一部分仍然保持乖巧的个性,并且为了取悦父母长辈,而在人际上有改变,既尽可能的让人满意。
一部分则会找一种东西来占用自己的全部精力,比如扎进学海里,看书,玩游戏,自我建立防御机制,隔断外界杂乱信息的影响。
还有一部分,变得和幼时完全不一样。叛逆,焦躁,充满怒气,无法与家人好好相处,而在外,与他人保持长远的友好关系也不容易。
取悦型宝宝,很容易成为讨好型人格。初一看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处理大部分事情显得周到而游刃有余。但是,很多时候会遗漏自己的感受。只不过是根据判断别人的感受需要,而给予相应的回应。很多时候,这种给予不分对象,容易疲累。且即便在人群中有一定的人气,但他们不太会与人交流心事,很多时候身心很矛盾。
有点人生失真。
防护型宝宝,是问题最大的一组。他们会过得很艰难,融入社会生活对他们而言困难又恐惧。他们将自己牢牢的圈在了个人世界,外界的声音很难传达到他们心中。他们认真,严肃,很少笑,一眼就能从人群中辨认出来。他们也许大多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极度缺乏生活常识。往往,这群孩子都有点小天赋,他们正是依赖于此,心灵有了寄托,才不至于在艰难的为人处世的尴尬之境中,面临崩溃。
对很多事,可谓缺乏热情。
情绪型宝宝,变得离经叛道,多少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也许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也是事实。生活的压力让很多父母忙碌不停,无法关照到孩子。而各种各样的压力,通过家这个放大器投射到孩子身上,让他们不安,恐惧,想排斥一切但又无法摆脱。更多时候,只能无能狂怒了。
唯一可证,他们所有疯狂大胆的行为举止,都是在掩饰懦弱与缺陷。
总之,乖宝宝们的人生进化曲,就像一条河流分出的无数条小道,但终途是大海,因为烈日,因为根系,因为石子,很多人没能流进大海就消亡了。
这是很让人伤感的事实,然而,孩子们选择从主干道撕裂出新的道路,是否就像鱼群触网反弹后,只是想逃过目下的危机的慌不择路,还是遭遇漩涡的无能为力?
不得知。但社会与大人们,又是那一种邪恶力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