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雄读《论语》之:书,读多少才够?
读不读书,学不学习,根本是两种状态,两种人生。现在也有一些声音在批评教育体制是“贼夫人之子”,残害了下一代,我自己也是体制内出来的人,回头想想并没有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读书的经历反而是我最大的财富;现在我还在教育体制内,也没觉得这体制多么万恶。这书,还是该读的。
可是,书,是读不完的,如庄子所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总是读书,按现在知识爆炸的状态,就算有几辈子、十几辈子都读不完,那么,读多少书才够?这是我最近在思考的问题。
想想年轻时意气,立志做个哲学家,几乎把能买到的西方哲学书籍都整齐地立在书架上,然后按《西方哲学史》一个个地看,每日所作的,就是殚精竭虑地思考西方哲学家们给出的一个个穷究到底的命题,甚至立个宏图大志——写出一本《西方哲学史》来。年轻真好,这么好高骛远,当时居然也觉得理所应当。
那些年,不管去哪,随身总是带着一本西哲书,裤子后袋装着一本小笔记本,衣服口袋别着两支钢笔,这是那时的标配。回想当时,眼睛几乎是没有的,整个人就是一个脑子,什么事物、事情都用着西哲的观点去思考一番,脑海里就像有两条战船互相攻击,一直不停,然后,就衰弱了——我的神经。看来,想做个哲学家真心不容易。
可是,不读书,一天还可以挤出这么多的空闲时间,拿来做什么?吃吃喝喝或是四处逛逛,或是打打牌,玩玩游戏,这,显然不符合我的品性。还是觉得,最有价值的就是读书,这些年,又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并非真的想读书,而是无奈的选择。
那么,读多少书才够?子路的一段话跳到了我眼前。
子路做了季氏的家臣,很能知道一些内幕消息,一次,听说季氏的封地“费”邑需要一个主管官员,也就是县长,于是,子路就向季氏推荐自己的师弟子羔去管理。
孔子听说了这事,严厉地对子路说:“你这样做,是在残害子羔啊!”
子路一听,不乐意了。想想自己是一片好心,怎么又被批评了,心里不服气,争辩说:“有老百姓需要去管理,有国家需要治理,为什么一定要去读书,然后才能称得上是学习呢?”
一席话,孔子居然语塞,想不出怎么去反驳子路这有理有据的话。于是,只能绕个弯子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讨厌能言善辩的人的缘故。”
子路说的话确实很有道理,有这么多事情要去做,何必只困在读书这一件事里呢?整日读书,学而优则仕,目的也是为了为官治世,既然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何不直接去实现呢?按子路的逻辑,书,应该读,但有机会去实现理想的时候,应当毫不犹豫。
现代取仕的标准已经不是读书了,要么考试做个公务员,为国家服务,要么按资排辈,层级选拔,慢慢高升。普通人,几乎没有其他的途径可以参与国家的管理,特别是35岁,是个硬伤啊!过了这年龄,就不再抱任何为官治国的妄想了,于是,读书就成了一种闲暇,不再是取仕的标准。
但我还是相信每个人都有“天命”,所谓“天道酬勤”,所谓“人在做,天在看”,未来并不能计划。能做的,只是“不忘初心”,照着一条路走下去,撞到南墙也不能回头。
书,看不完,也要不断地看,身,虽然修不到头,但也要不断地修,就如孟子所说:“修身以俟天命。”这“俟”字,意思是“等待”,虽觉得有些消极,但万一“天命”真的来了呢?自己准备好了吗?即使一生“天命”也不落在身上,若能乐在其中——正如我此时的乐趣,也不枉此生了!
(向雄读《论语》之九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