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婚姻育儿

为什么跟孩子“讲道理”没有效果?(二)

2018-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牧野繁花

在成人跟孩子做沟通时,我们常讲“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是在提醒成人用蹲下来这个动作表示对孩子的尊重。成人与孩子的对话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在亲子与师生对话中,父母与教师需要真正地把话语权移交给孩子,放下长者的架子,耐心地倾听儿童的心声。真正良性的沟通应该是双向的互动对话,而不是大人讲“道理”,孩子在被动的顺从。

同时,也要尊重孩子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跟孩子对话,谨慎的选择合适的言辞。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0~3岁的儿童处于前道德阶段,3~7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成人世界的很多“道理”是不适用于学龄前儿童的。

另外,我们要时刻记得,孩子负责决策、对身体和情绪的控制、自我认知、共情、道德等高级分析思维功能的上层大脑一直在发育中,直至二十几岁才能够完全发育成熟。每一次我们给孩子讲的“道理”都可能会印刻在孩子正在发育的大脑中,进入潜意识,不当的教养方式,不正确的引导,会对儿童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人在跟孩子的对话互动中,要时刻觉察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何种长期效果,而不要被当时的短期效果所愚弄。

避免做道德评价

敏感词:撒谎、偷窃、说脏话等

很多道德性规则需要孩子具备了相应的道德认知能力和社会生活常识后,才能真正理解。在孩子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阶段时,家长和老师们不能强求孩子懂得道德性的“道理”,并要警惕所有可能对孩子产生道德判断的评价。

说脏话:

受认知能力所限,孩子说“脏话”的动机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孩子说“脏话”,很可能是出于简单的模仿,或者单纯对说“脏话”后成人的反应感到有趣,甚至是为了获得成人的关注。因此,当我们听到孩子第一次说出“脏话”的时候,最好的反应是假装没有听到,而不是如临大敌,甚至惩罚孩子。有效的引导方式是,默默地观察孩子“说脏话”背后的源头和动机,切断周围可能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比如用语粗俗的动画片、不良的语言环境等,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偷窃:

这个词应该永远避免出现在对孩子评价中。“偷窃”是成人世界里,一个非常严肃的道德指控,对于“自我”和“他人”概念还在发展中的孩子,是不适用的。当我们发现孩子的小书包里多出来一些东西的时候,应该以非常平常的口气,跟孩子聊聊天,这个东西是在哪里拿来的,向孩子解释“别人的东西不经允许是不可以拿的”的规则,并亲自带着孩子一起把东西放回原处。

撒谎:

在孩子大脑的奇幻世界里,现实和幻想起初是难以分辨的,所以孩子们很喜欢玩过家家。当孩子说了跟现实不符的话时,成人不应该将这种行为定义为撒谎,并因此责骂孩子。应该耐心的了解,孩子这样做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混淆了事实和想象?还是因为恐惧不敢表达真实的感受?

谨慎使用定义性或以成人为中心的评价

描述固定特质:聪明、漂亮、坏、调皮、笨等

以成人为中心:乖、听话等

研究表明,如果成人在沟通中经常对孩子进行固定特质的归类,就会在孩子的大脑中“诉诸固定思维定势”,不论是正面的表扬比如“聪明”、“漂亮”等,或者负面的批评比如“笨”、“坏”等都是对孩子有害的。以成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则会降低孩子自我价值感,导致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如果成人经常以这种方式跟孩子“讲道理”,很有可能会得到反效果。

一个中学老师分享过他的一个学生的案例,这个孩子从小在幼儿园只要有好的表现,父母就会赞美孩子:“我家宝宝就是聪明,什么都难不倒你,真为你骄傲!”父母的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却让孩子把自己获得的成长与他天生的小聪明联系在一起,孩子是没有分辨力的,他很快就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轻松做的比其他小朋友更快更好,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到了中学,他碰到光靠小聪明解决不了的学习难题,因为过去一路顺风顺水,稍稍经历几次失败就一蹶不振,孩子很快就放弃了努力,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还有一个朋友家的小女孩,小的时候经常会被周围叔叔、阿姨们抱着夸奖“囡囡长的真漂亮,眼睛长的大大的。”小姑娘上了幼儿园一周后,特别伤心地问妈妈,“老师是不是不喜欢我啊?”妈妈很吃惊的问孩子原因,小姑娘哭着说:“老师从来没有夸奖过我漂亮,还有我的眼睛。”孩子已经将自己的固定特质与自己是否受到喜爱进行了错误的关联,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势将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同样,当我们经常说一个孩子“调皮”,是个“坏”孩子时,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我是一个调皮的坏孩子”,这些潜意识就是导致孩子未来的不良行为的源头。

成人应该帮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孩子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而不是要求孩子盲目的顺从。不能以成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只要孩子的行为符合成人的期待,就会获得“乖”、“听话”等表扬;不符合成人的期待,就是“调皮”、“坏”、“不听话”。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在小时候会很守规矩,但实际这种以成人需求为导向的评价体系,会让孩子忽视真实自我的建设,变成一个讨好者(总是寻求别人的认可),以此来求得他人的爱。

肯定努力的过程和良好品质

关键词:努力、坚持、练习、合作、沟通、关心他人等

真正能够帮助孩子成长的有效沟通,是成人及时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良好品质,教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这时候,成人所讲的“道理”,才会真正内化滋养孩子的品格。

比如,我们在对孩子完成的一幅绘画作品表示肯定的时候,不应该简单的表扬:“画的非常好,宝宝真棒!”这样模糊的表扬,无法让孩子了解哪些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如何学会自我评价,甚至有可能导致孩子为了持续获得表扬,只敢重复画自己熟悉的内容,不敢有新的突破和尝试。应该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进行肯定,“你非常认真的画了很久,画小花练习了很多次,画的越来越美。对大自然的观察很仔细,画了很多的细节,第一次尝试了之前没有画过的树,这幅作品是你自己努力的成果,继续加油!”

或者,当孩子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的时候,成人不能简单粗暴的批评孩子“真是个不懂事的坏孩子,一点儿都不听话。”应该向孩子解释规则:“不能未经他人允许拿他人的东西。”,或者给孩子示范沟通的技巧:“你好,我是XXX,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儿吗?”,懂得轮流的规则:“能不能过一会儿,借我玩儿一下你的玩具?”,学习提出合作建议:“我有一个恐龙玩具,能换你的小汽车玩具玩儿吗?”

0~7岁是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父母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提供有尊严、受尊重的成长氛围,帮助孩子体验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成长为一个负责任、自律、快乐的、有益于社会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