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是什么?是一种生活观 —— 朱晓玫
原文首发于知乎,本文有大量删改
朱晓玫,一位中国女钢琴家,她出生在上海的一个音乐世家。
在她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仅四年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便开始了。
时年十六七的她,被送到河北劳动锻炼了五个年头。
人生最好的那段时光,被掩埋在了那里。
尽管那是个全民无意识的疯狂年代,但朱晓玫没有放弃心中对理想的追求。
她在那样一种政治环境下,竟然找了一台钢琴,偷偷地练习。
当时朱晓玫找到的那架琴,是残缺不全的,有不少琴弦都断掉了。
于是她便找了些钢丝,自己把它们组装上去,从而来代替断掉的琴弦。
“我的老师,当时冒着被揪出来的危险,帮我上课,我的父母,怎么培养我弹钢琴。”
“我记得内个时候,我母亲是披着毯子在外边站岗放哨,在我练大洋鼓的时候。”
——朱晓玫
很难想象,
这是一位现居巴黎、并在著名的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任教的钢琴家,的童年时光。
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朱晓玫依然朝着自己的梦想奋发图强。
也正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这位低调的天才在文革之后获得了重生。
1979年,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来华访问,这促成了朱晓玫的美国之行。
之后,勤奋刻苦的她,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拿到了钢琴硕士。
1984年,朱晓玫定居巴黎,并在巴黎高等音乐学院任教。
同时,她开始了她的演奏生涯。
她在巴黎的演奏会场场爆满,欧洲、北美、亚洲都遍布着她的演奏足迹。
各个著名的唱片公司,也纷纷前来找她录制。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朱晓玫的代表作: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
这部作品全长 80 多分钟、有 32 段变奏,它一直被世人认为是:
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之一。
“复调音乐是一种生活观,要倾听每个人的声音,强者不能垄断话语权。
而在《哥德堡变奏曲》中,最重要的主题在低音声部,很少有人听到。
政治不是我要说的话题,但我知道,艺术家应站在弱者和被损害的人的一边。”
——朱晓玫
(在一部名为「Une Chinoiserie avec Bach」(一位中国钢琴家与巴赫)的纪录片中,朱晓玫如是说。)
朱晓玫女士作为现今著名钢琴家之一,却生活得十分低调。
她居住在巴黎塞纳河旁的一栋房子里,深居简出,我们很少听说有关她的新闻,音乐会办的也十分低调但却场场爆满。
可以说现在的朱晓玫,就像是泰伦斯马力克一般,与其说是一位钢琴家,更不如说是一位哲学家、诗人、或者隐士。
在一位记者向朱晓玫询问其未来的打算时,她缓缓地说道:
“我呢,这一辈子总是奇迹不断发生,我还想继续做我的梦。
我的最后的梦是什么呢,我想办音乐学校,等我弹不动的时候。
因为我年轻的时候吃了那么多苦,就是不能学东西,没有书,没有谱子,没有唱片。
我这一代的人都知道这个苦,所以我希望未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音乐学校,而且不是商业化的学校,就真正是探讨音乐,探讨学术。
我相信有一天,我会把这个学校办起来,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但是我相信奇迹。
今天在圣托马斯教堂我许了这个愿,我相信有人会帮忙。”
关注公众号「古典音乐不高冷」,回复「朱女士」,可立刻获得,朱晓玫的哥德堡变奏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