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中的融合: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骚气的样子

2019-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慾見

在隔离中融合

我们从一道透施万里的长城中,不仅看到了隔离,也看到了

不同文明之间的生存之道。

中国特殊的地理结构和气候特点,使得自古以来,形成了南

北不同的发展格局。在长城两边,温暖的南方以农业为主,而算

冷的北方则以奋牧业为主。南方具有相对发达的农业文明,而北

方则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农业文明需要稳定,所以厌恶战争。

而北方在马背上的民族烧勇善战,游牧生活的流动性很强,畜牧

业生产又具有单一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造成对南方农业的依

赖,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常常南下,有时并非出于扩

张的需要,倒是出于生活的需要。

中国自两千多年前的秦代以来,南方居民常常受到北方民族

的威胁,秦有验犹,汉有匈奴,唐有突厥、回丝,宋有契丹、女

真、蒙古等等,这些北方民族都曾屡屡南下,南北双方爆发了激

烈的冲突。在这种对抗中,南方的军队往往占劣势。北方游牧民

族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组织性和机动性强,骑兵行程一日千

里,威胁着南方的生存。长城虽然不是万无一失的保护手段,但

毕竟提供了一个具有一定功效的护卫屏障。

一道高墙将两种不同的文化实体隔离开来,限制了交流的自

由,古代中国人出关、人关的艰难,令人叹息。长城的隔离,确

实使南北文化的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但是这样的人为阻隔,又给各自的文化发展保留了一定的生

间,将两种不同文明的冲突降到了最低点。长城的修筑,削弱了

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区的威胁,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经济和先

进的生产方式。同时,也逼迫北方民族改变自己掠夺性的方式,

发展自己的文明,为双方之间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基础。

没有长城,中国的历史将会重写,中国南北民族融合的进程

也会大受影响。孙中山说:“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

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如是则中国民族必

无汉唐之发展昌大而同化南方之种族也。”我们不能不佩服孙中

山综观历史的伟大战略眼光。

中国历史上,曾形成过所谓长城经济带,尤其在长城的数十

个关口中,形成了南北双方“往来长城下”的格局。虽然交流双

方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长城作为一种新的地理因素,重新规定

了人们行为的位置,进而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在很长时间里,长城两边的农、牧两大经济体互相依存,长城之内的农业经济需

要长城之外的畜牧业和药业的补充,而长城之外的游牧民族对农

业经济的依存则更深,长城成了农、牧经济的汇聚线。长城的存

在造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格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