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曾国藩》阅读分享
【学海泛舟】
曾国藩齐家、练军、治国,所在功绩赫然,天下瞩目。他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他刻刻慎独,心地干净,从而感动了他人。当他感动了一个家庭的时候,便全家大小都自觉地遵循他的教训;当他感动了整个军队的时候,便全军上下都自觉地服从他的约束;当他感动了一带地方的时候,则地方官民都自觉地谨守他的教化。他的后继者李鸿章,后来政治地位比他升得更高。李鸿章接待他人时,常带傲慢轻侮之色,俯视一切,揶揄播弄之,惟事曾国藩,有如严父,执礼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李鸿章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这种不怒而威的感化效果,充分证明了他慎独之功的深厚。
曾国藩在年轻的时候,便对自己的人格有极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他在咸丰6年9月给儿子纪鸿的信中说:“吾有志学为圣贤。”圣贤是什么?自古至今,许多人都过不了金钱关、名誉关、权势关……过得了的,即入圣贤之域。曾国藩以他们为榜样,可见其志趣的超凡脱俗。圣贤们征服的虽只是自己,却能感动天下人。所以,豪杰们的事业如花炮,虽然显赫一时,转眼烟飞灰灭;圣贤们的事业则如长江大河,源远流长,万古常新。今天,曾国藩去世已有一百多年,已无法用权势逼迫我们,也无法拿金钱诱惑我们,但他所写的书,仍然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可见其人格的力量。
曾国藩终生在“慎独”上用功夫,自我要求极其严格,所以后人也将其作为读书人的典范,认为其颇有“内圣外王”之气象。
一般人都只是在外观上艳羡他的功成名遂,假如我们站在他本人的立场上,长期累月过这么一种纯洁内心的慎独生活,又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呢?他有几句自我总结,说得很精彩:“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原来,他一辈子都心无挂碍、自在快乐!这正是颜回的“不改其乐”的境界,也正是孔子的“乐以忘忧”的境界!
【智慧心语】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境界。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注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行为规则去做,言行相符,表里如一,那他就是真正优秀的人。
一般而言,当我们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例如:在同学、朋友、老师、家人或其他亲戚在场或监督下,我们往往能够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慎重。但是,当没有人在场或监督的时候,就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干出很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做到慎独是很不容易的,也是非常可贵的。
慎独的关键在于要有很高的自觉性,人们常常把慎独作为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能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严格要求自己,值得我们敬佩,它表明你们的道德修养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只有当你有意识地明白,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不论你做什么,都有“天知、地知、我知”,因此应该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每日做到“三省吾身”,养成自律的习惯。
为了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父母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养方式,把原本属于孩子的责任和权利还给孩子。只有当孩子能够自己做主,有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意识时,才有可能真正按照自己内心的意愿行事,在人前和独处时言行一致。否则,“好孩子”行为只可能是父母强制的结果,一旦远离了父母,他就可能做出一些更坏的事来。为此,父母有两种方法可以参考:
第一,给予孩子选择权。
自我选择意味着有充分的自主权,它能培养孩子负责任的行为。要知道,权力造就腐败,绝对的权力造就绝对的腐败。如果父母事事为孩子做决定,那么孩子就没有任何自主性,在这样充满权力的环境下,他会放弃自我的约束和自我的完善。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对他们而言,是最轻松的腐败方式,他们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地生活。这恰好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而实际上,孩子可以像成人那样,通过自我选择,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鼓励孩子们做自我反思。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引发我们的内在动机。能够慎独的人,都是遵从自己的内在动机生活着的人。父母要清楚地意识到,如果孩子发自内心地期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内在动机),那他就会有持之以恒地决心来实现目标;但是,如果孩子只是因为父母会奖励他学习进步的行为,比如,给他100元零花钱(外部动机),那么,一旦得到了这100元零花钱,他的学习动力就消失了。不过,所有的父母最想要做的,应该是让孩子自觉地学习,那么,最有效和最有权威的方法是让他们反思。
奖励、批评、抱怨和唠叨都是强迫性的、外部施加的方法,这些方法往往导致抵抗情绪,孩子只会在当时有压力的情境下服从,一旦脱离了这个情境,他就会回到自己原始的表现。只有动用了他们我们的自觉性时,父母的要求才具有持续有效性,孩子在父母眼前和独自一人时的行为才能一致。因此,父母要改变平常命令的口吻,而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有效的问题能够引导孩子自我思考,一旦他们顺着父母的引导得出了自己的答案,就能最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