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品格》第五章--4.自控力之习惯养成

2022-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徐Ares

无论是延迟满足的升级,还是心理资源的增容,我们都希望自控力可以更具主导地位。同时,我们也很清楚,人很多时候都是依靠习惯来处理问题,如果自控力的正确使用变成一种习惯,是不是就可以无意识的应用,已达到最好的效果呢?

这个假设是可以实现的,但前提是我们要知道习惯的运作模式。书中给出了三步走,但我个人更喜欢《反本能》那本书提出的内容,它说人的处事行为都是因为大脑调用的信息决定的,这个信息都存储在大脑之中,当存贮的信息在最近一段时间,总是高频出现,它的熟练度就会更好,也会因此再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大脑就会优先选择高频出现的内容,作为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

而习惯,就是这样的一个积累的过程。本书比《反本能》多提出了鉴赏的内容,当习惯高频使用后,还要给予满足后的奖赏,以刺激大脑对于该习惯的记录和抓取。两者结合之后,我觉得习惯就更加完整了。

既然知道了习惯的使用规律,那么就可以利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好的习惯,让他们将自控力更好的转化为习惯,最终变成无意识的体现。

其一,设定小而具体的目标。我们总抱怨孩子说了不做,计划写了和没写一样。但我们真的认真参与了计划制订吗?很多计划无法实施,都是因为自控力不好或制订的目标和计划并不科学。目标需要从具体化、可操作、可观察、可验证,并可以形成习惯为主,最好以微习惯为起始点开始设定。

其二,要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表。我们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实就是要求我们写下来,当我们写下来的时候就对内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对于计划来说,我们需要有详细的甘特图,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参照计划执行,知道进度和节点,并做好plan B及时休整。

其三,努力排除外界干扰。保证场域的单一性,对于执行计划更有优势。例如书房就是学习、读书的地方,从布置到陈设,都要保证环境对学习的潜意识影响,同时保证手机等干扰产品不出现在此场域之内,打破场域的力量。

其四,找到行动的支持者。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个人前行肯定会时常彷徨犹豫,但要是三五好友一起,孩子就会考虑面子和他人的评价。于是热情和参与度都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要朋友圈打卡的原因,这也是叙事心理学里提到的外部见证人的过程。这个支持者,最好找取对孩子有意义的人员。

其五,设定视觉化的奖励形式。通过可见的图片、绘图等更直接形象展示孩子完成程度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外部见证更好的促进孩子完成任务。同时,还可以在完成之后给予证书、奖品等其它形式的奖励,都是可以看得见的,并非是口头的鼓励。

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可能还有很多方法也可以做到这些,但这里就不罗列的,但有一点我很认同,只要你要帮助孩子改变和提升,作为父母你就有一千种一万种适合他的方法,你一定会找到最适合你的孩子的方法,并坚持执行下去,cue下上一章的内容吧,这就是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