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知道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今天读了一本新书,名字叫做《反常识》,书籍封面上载:你对世界的理解正在阻碍你对世界的进一步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
《反常识》是小世界网络之父、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邓肯·瓦茨的颠覆式新作,他根据最新的网络科学研究,以及商业、政治和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内容翔实的决策案例,揭晓常识带来的4大误区和反常识带来的3大红利,并教授我们学会用反常识思维认识并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跳出常识陷阱,优化你的工作与生活。

01 知识vs常识
首先我们从概念上说文解字了解一下什么是常识。
正规的知识体系以理论为基础,而常识不同,它以实践为基础,这意味着常识更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求解的过程。就常识而言,知道什么是对的,或者知道方法就足够了,人们不需要考虑为什么可以从中受益,不必过于担心反而更好。换言之与理论知识相比,常识并不会影响世界,它只是简单的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去处理问题。
——《反常识》
为帮助大家理解,我们举个例子:
每个人都要一日吃三顿饭,请问这是知识还是常识呢?
按照原书的解释,答案更倾向于它是一个常识。因为它不是一个理论,更多的是实践。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一天吃三顿饭,但是人们只知道按照一天三顿饭去吃就OK了。
再举个例子:
九九乘法表,这个是知识还是常识呢?
我认为,如果对数学家而言,这是一个知识。因为它有非常繁杂的理论为基础。数学家们也很努力的去研究它背后的逻辑。
但是对我们普通人而言,或许它更像个常识。换言之,人们不明白2×3为什么等于6,但是人们总在生活当中,在超市里购买东西时,用2×3=6来计算价格和找零。
记住一个关键句:常识以实践为基础,它只关心答案,不关心过程。
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个特性,所以人们总是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
仍以“一天吃三顿饭”为例,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
在我的精时力课程当中,从精力管理的角度告诉大家,人们通过食物获得血糖,然后供全身器官营养物质,帮助它们工作,才能保证我们整个机体的顺利运行。
-
食物在人体内消化都是有时间的,提供的能量是有限的。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维持七八个小时或者十几个小时的长时间能量,因此我们尽量是按照一日三餐来来补充能量。
-
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如果上午11点或下午5点,我们感觉饿了,体内能量不足时,可以补充一个零食、水果或者酸奶坚果等,就能为我们的身心脑补充能量,从而保持它的高精力状态。
回到开头的话题,为什么我们知道了那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呢?
原因之一可能就在于,我们没有追究“大道理”背后的原因,我们只是在机械的运用它,而世界外界的环境又是非常复杂的。

02 很多常识是互相矛盾的。
正如社会学家总爱指出的那样,许多名言警句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就像“物以类聚”与“异性相吸”,“小别胜新婚”与“眼不见心不烦”,“三思而后行”与“当断不断必受其患”等观点之间的矛盾。当然这些观点并不总是相互矛盾,有时只是因为我们在不同情况之下使用不同的名言,但是由于我们从未明确规定过某些名言适用于哪些情形,而不适用于哪些情形,所以才无法讲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哪一个名言,或者为什么用它。换句话说,与其说常识是一种世界观,不如说它是一种逻辑、不一相互矛盾的观点集合,某个观点在某些时候看起来是正确的,但在其他的时候就不能保证了。
——《反常识》
我们举其中的一个例子,仔细解读:
-**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通常说的是人们总是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聚合在一起;
- 而异性相吸:多指的是男性和女性,比同性之间更容易吸引对方。或者用在男女生配合合作等场景。
从这两个含义当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他们不同的适用情形。
首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实际上指的是人们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领域,而异性相吸则指的是男生跟女生特定的感情。
当然如果进一步细分我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男性和女性总是互相吸引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有的时候是会因相似的性格而吸引也会因互补的性格而吸引,到底哪一种性格会吸引人呢?在另外一本书《恋爱心理学》当中有为大家做讲解。(我的简书文章:《你的另一半,性格相似的好,还是互补的好?》https://www.jianshu.com/p/e7583f28c888)
通过这个例子,大家已经发现:很多时候我们读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原因之二是我们总是在单一的条件之下去看待、去应用某个“大道理”。
比如,今天有一本书讲的是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会更幸福,那么我们就会认为这是唯一答案。但是明天看了另外一本书讲的是性格互补的人在一起更和谐。
那么,到底哪一个对哪一个错?
其实,在成年人的世界当中并没有严格的对和错,只是前提条件的不同而已。
这段话给到我们的启发是:当我们碰到一个常识的时候,可以把它跟相近的观点或者相反的观点拿出来对比一下,找出来其中的同与不同,找出来各自的适用前提。
这点在拆书帮帮主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书中,总结出了“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八大问题,帮助我们更好的落地应用。

03 结论
通过上面两段内容,大家可以看到:
有的时候我们是得益于常识,比如因为一日三餐我们能够正常的让身心脑顺利运行。又因为异性相吸,我们可以去找相爱的人。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些常识性的理解有时也阻碍了我们的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故步自封。
问题来了,如何能够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限制呢?
答案很简单: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复盘!——注意,是自己读书与思考,而不是听书,听其他人的思考哟!
拆书帮RIA便签读书法和“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八大问,你值得拥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