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才or专才,我想这么说
我的朋友曾经这么对我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她在微博上看过这么一个帖子,一个中国传媒大学学新闻的学生说,他有一个新闻作业,想要采访姚晨,但姚晨是谁了,大明星啊!于是她抱着完全不可能的心态,通过微博私信联系了姚晨,不可思议的是,姚晨居然同意了,于是他成功采访到了大明星!
第一次听这个故事的时候还是大一的青瓜蛋子,我们把故事的重点全放到了“中国传媒大学”这个传媒业最高等的院校之一上。
第二次再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正在采访完某APP(有点名气)商务运营总监回学校的地铁上。而在那时,我们的重点转移到了“竟然用私信的方式采访到了姚晨”上。
对与经历了两年新闻实务专业训练的我们,我们和老师讨论过无数选题,经历过多次不可能,但我们最终在不可能中成功了。不仅仅是这个APP的商务总监,我们采访作业中采访到的许多人物,都是我们用类似于“私信”这种撞运气的方式找到的。
我也想用这个故事来反映全才和专才之间的关系
全才就像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认为故事发展的重点在于这个学生的学院背景上。是这样一种背景将这个学生推到了和家喻户晓的大明星的面前。他们没有任何相关的经验,更不用谈实际的操作了。
专才就像第二次听到这个故事的人,他们已经熟悉了一个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的所有工作,也经历过无数次的碰壁与幸运。所以,作为专业领域的一员,他们懂得这个故事中真正值得玩味的不是那个学生的背景,而是整个过程。
全才虽有“全”这个字,但这个“全”只是某一方面的“全”,他们可能非常了解国内大学的排名,可能非常了解各个大学的专业实力,但他们对学生们学习的内容,上课的方式一概不知。但专才则能从开始到结尾,了解的面面俱到,并且深谙其中的套路,也更能专业的评价这件事情的价值。而非简单的用丰富“背景资料”,来判定一件事情。
这个世界是需要专才还是全才?我的回答是“专才”。若是只将全才拿到表面上看一看,那必然是赏心悦目的,因为他们似乎没有死角,但只要稍微一深入,里面的烂窟窿就全露出来了。在二十一世纪,单打独斗早就out了,哪个成功的人背后没有一个team?这个社会需要“专才”,不是一个“专才”,而是一个team的“专才”,他们相互协作,每个人发挥自己最擅长的能力,然后将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这样才算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迎合现代市场需求的人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