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书让生活美好

《好好学习》构建你的临界知识

2020-07-07  本文已影响0人  克克克阿

我们之前已经探讨了临界知识的重要性,因为它们是底层通用的原理。这一篇文章我将总结下如何去发掘你自己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是因为两个假设。

一,复杂的世界是由基本规律迭代而来的。二,复杂系统不是简单因果关系,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但是从一开始就花很大精力学习临界知识,短期效率反而并不高,但是再入门后通过学习临界知识,比如一个学科的基本理念与方法,学习力就会大幅度提升。

我们可以从一些可靠性高的学科入手,比如数学的规律最可靠,物理学次之,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规律一般可靠性低一些,比如从众效应,对于个体来说这只是一种高于平均的概率,需要先了解其前置假设和适用范围再应用。

如何找到临界知识?

可行的方法是总结自己所学学科的重要知识,并对知识原理的来源探究了解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尝试用更基本的原理来重新解构知识。即使没有解释,也可以尝试创造并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书中,作者还建议可以去寻找自己的天赋,从而构建自己的临界知识。但我不太同意作者关于天赋的看法。这就像是自证预言,你觉得你有天赋,你用正确的方法努力了,确实最后有了成就。你觉得你没天赋,你就不会去努力,最后就不会有尝试,更不可能成功了。总之我的看法是,别浪费时间去“发现”你的天赋,而要自己去积累你的“天赋”吧。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总结规律并不难,难的是应用规律。要想内化一个规律,我们必须要“可以联系”。

第一,在不同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除了去借助外部资源,比如一些专门解决某类问题的书籍来作为练习场景,我们还可以把生活中的场景加以利用。每次遇到问题,都当成刻意练习。但要满足两个条件,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而不是练习具体场景下的解决方案。2.大量持续的练习,量变产生质变。

如何用临界知识“预见未来”?

两个习惯阻碍我们的“预测未来”的能力,即应激反应(情绪化的反应)和线性因果思维(认为结果总是由某一个原因造成的)。在获得预测能力之前,要改变我们的这两个习惯,培养“结构性反应”和“系统化思考方式”。

结构是指把任何事情看成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所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在这里,我给一个我自己思考的例子:“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也就是指人在河边经常走这个结构,决定了长期来看一定会湿鞋的结果。而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思考就不只是线性的,而是系统化的。

而培养预见性认知就是要理解一个公式: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即临界知识)+获得具体信息的质量和数量;

所以,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可能界定的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如何找到工作是一个问题,如何打造自己的事业就是完全另一个问题,而这两个问题完全可能来源于同一个情况——待业。

作者通过对“得到”上两个产品的设计,“预测”了他们的商业价值差异:产品内容本身是看得到的设计,而看不到的设计,比如产品运营和赢利点的设计,可能会更重要。这也能激发我们的思考,比如当我们制作一个课程时,除了内容本身,是不是也有必要思考其“看不见的设计”?

一个训练我们预见性认知的小建议就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多问"why",掌握底层规律,才能“预见未来”。

临界知识的“能力圈”原则

单纯地掌握一个领域的临界知识并不难,我们就可以预见一些事情,但这中洞见应用到商业实战中,那你必须超越至少90%的人才能真正获益。

做舒适圈之外的事情是扩大能力圈的练习,真正实现价值的是做能力圈里的事。查理·芒格说:“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重大决策,要让自己做狙击手,确定在能力圈内,便进行狙击,而不要做敢死队,虽然努力但总是弄巧成拙。

这一篇文章,相对系统地介绍了如何去构建你自己的“临界知识”,从而让你更可能看透你工作、生活的本质,以及“预测未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