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李邕》
《上李邕》一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诗中主人公李邕,678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起家校书郎,迁左拾遗,转户部郎中,调殿中侍御史,迁括州刺史,转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于747年逝世,主要作品:《麓山寺碑》、《李思训碑》。历史上的李邕,是一个侠义豪迈、天纵英才的人物,喜好结交有志之士,而且对后辈多为照顾,李白、杜甫都与其有交往,
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至九年(公元721年)前后,李邕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在游历渝州期间,上门拜见李邕,这应该是大唐诗仙第一次见李邕。
因为李白不拘俗礼,且谈论之间,高谈阔论,使主人十分不悦,自然对年轻客人的态度,也不太客气。所以,李白在临别时,写了这首《上李邕》一诗,以年轻人的傲气,给于回敬。
全诗开篇激昂高调,前四句均以“大鹏”自比。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以大鹏自比,描写了传说中的神鸟大鹏起飞、下落时浩荡之景象,表现出了诗人李白此时豪情满怀、直冲青云之志向。
在诗中第三、四句,李白写到:“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即使大风停下来,大鹏落了下来,也会在江湖激起波澜。如果李白自比大鹏,那么李邕自然就是大鹏乘借的大风,李白在这里表明,即使没有李邕的相助,他也能在政坛造成非凡的影响。这种非凡的胆气不得不用一个“狂”字来总结。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只是此诗直接送给李邕的,所以措词之上,还是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惊讶于,李邕这样的名人竟然和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出圣人识拔后生的故事给以讥讽。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为,孔老夫子尚且觉得后生可畏,你李邕难道比圣人还要高明?!男子汉大丈夫,千万不可轻视年轻人呀!后两句对李邕既是揄揶,又是讽刺,也是对李邕轻慢态度的回敬,态度相当桀骜,显示出少年锐气。
当然,在诗仙之后的一些诗作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李邕的出现,只是李白的态度,好像从少年的轻狂,已经有明显变化。
比如,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被赦免,乘舟回到江夏后,特意造访李邕旧宅,所作的另一首诗:“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表现出对于李邕的思念。而《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一诗中,李白也大力称赞李邕:“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可以发现,二人在初见之后,应该还有交集,而且关系,也由初始的双方瞧不惯,变为了相互欣赏。
附录: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
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
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
丈夫未可轻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