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杏——杏坛、杏林、杏园
学习《师说》,第一次关注课文中配了一插图,是南宋版画《杏坛图》,于是想到了杏坛、杏林的关联,搜索时还发现了杏园的说法,于是三杏合一,加深印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38829/5e1c44e28be94214.jpg)
《杏坛图》大概是运用了关于“杏坛”的最早记载,即《庄子》——《庄子·杂篇·渔父》中说:“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晋人司马彪注云:“缁帏,黑林也。杏坛,泽中高处也。”
曲阜孔庙的杏坛,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所建。清代孔继汾《阙里文献考》云:杏坛在宋以前,本为殿庙旧址,汉明帝东巡过孔子宅,曾御此说经。宋天禧间,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监修祖庙,移殿于北。不欲毁其古迹,因庄子有“孔子游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语,乃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
可见,“杏坛”实际是指“孔子讲学的地方”,现在也多指教书授人的地方,亦指教育界。
一般说来,杏是指水果杏树。杏,古称梅。黄梅雨季,就是梅子黄时下的长雨。话梅、望梅止渴,都是这种水果。适合菜园栽种。杏花春雨江南,“三月桃花”,杏花开放时间与桃花差不多。注意,平常说的梅花是指腊梅。
2.杏坛图里边的杏是银杏。杏坛图用银杏,是因为银杏形象伟岸,象征意义更好。桃李满天下,听起来不错,画上桃树李树,俗太多。
“杏林”是中医界常用的一个词汇,该词产生于汉末。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 “杏林之家”即指一家人都是医术高超的医生。
杏林来历:据传东汉时期福建籍医生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董奉医术高明,视钱财如粪土,为人治病,从不取人钱物,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在被治愈之后,如果愿意,重症患者在董奉的诊所附近栽种五棵杏树,轻者就栽种一棵杏树。十年过去之后,董奉的诊所附近就有了十万余株杏树,郁郁葱葱,蔚然成林,成为当地一景。杏果成熟后,董奉又将杏果卖出,换来粮食周济庐山附近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被救助的百姓就多达两万余人。在董奉去世后,庐山一带的百姓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董奉。
后来,“杏林”一词便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往往喜欢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一类的话语来赞美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大夫。
1.杏园
唐代,新科进士赐宴时,在宫城外的杏园,其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南。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时人称进士为“杏园客”。唐宣宗时刘沧在《及第后宴曲江》中提到:“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杏园”在唐代指的便是新科进士游宴之地,“杏园游宴”是唐代文人的雅趣活动之一。后来“杏园”便被赋予了庆贺金榜题名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