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开篇之谜
![](https://img.haomeiwen.com/i7002649/605ddd8a4ace336c.jpg)
中国古代小说卷帙浩繁,一般在开头就已经布下了整本书的大局,《水浒传》的开篇正是如此,其内涵深意,绝非表面所见那么简单。
下面要分析的便是《水浒传》的引首以及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这一段文字作为水浒传的开篇,首先交代了全书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情节连环发展,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环环相扣,处处机锋。
先是交代宋仁宗时期闹瘟疫,紧接着因为疫情严重,医疗手段有限,天子只好求助于超自然力量,钦点洪太尉前往龙虎山请张天师,让他入朝来祈禳。
这洪太尉傻乎乎的上了龙虎山,先是被老虎毒蛇吓了个半死(那老虎毒蛇根本懒得咬他),然后终于遇到了张天师,结果还没认出来,于是就这样将天师错过了。
可这洪太尉不是个善茬,难免心生怨怼,于是后来在游山途中,不顾道士劝阻强行打开了“伏魔之殿”,以至于误走妖魔,将全书的主人公——一百零八位好汉尽数放出,是以构成一篇洋洋洒洒的水浒故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7002649/6e4a791624715c0a.jpg)
一、这一部分强调了阴阳,天道循环的思想,将全书都笼罩上一层神秘的天命观色彩。
1.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
引首中可以看到,先是太祖武德皇帝出世,感得天道循环,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使得“一旦云开复见天”。
后来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登基,处士陈抟先生预言道:“天下从此定矣!”并有提及霹雳大仙、赤脚大仙、太白金星、文武曲星下凡,直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降世。
引首末句诗云:“细推治乱兴亡数,尽属阴阳造化功。”
是以天命循环思想奠定全文总的基调框架,正如金圣叹评卷首及卷末诗云“以天下太平起,以天下太平结”。
2.神秘的“三”
数字“三”在这一部分反复出现,“三”作为卦爻三画(天、地、人)的代指,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基数,具有以三寓多、森罗万象、总括一切的涵义。
老子《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在这里作为一个“天数”,将天命观贯穿于文中。
在宋仁宗之前有三登之世。在第一回开篇说道:“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
三年三月三日,合成九数,阳极为九,数之穷也,《周易系辞下》“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暗示下文即将发生的变数,即一百零八位主人公的出场以及构成的全篇水浒故事。
洪太尉连续三次掘起石碣,先是石碑,再是石龟,再是一块青石板,才终于放出一百零八星宿。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总和一百零八,又均为三的倍数。
![](https://img.haomeiwen.com/i7002649/822fc430e8875edc.jpeg)
二、虽然被浓厚的天命观思想包围,作者在这里也有强烈的现实批判色彩。
1.张天师&洪太尉
第一回回目中出现的两个名字,张天师和洪太尉有所影射,结合施耐庵曾在反元义军中担任张士诚军师的经历,作者在这里有借古喻今之意。
在文章中张天师和洪太尉的形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龙虎山上,写洪太尉遇到大虫时“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重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
遇到大蛇时,“惊得太尉三魂荡荡,七魄悠悠……看身上时,寒栗子比餶飿儿大小。”一副心生悔意,胆小如鼠,落魄不堪的样子。
而张真人则以超然物外的方式入场,“只见那一个道童,倒骑着一头黄牛,横吹着一管铁笛,转出山凹来。”两相对比,高下立见。
张真人对过去、未来之事了然于心。不恋尘世俗事,不居道观,在山顶结庵而驻。藐视皇权,却也关注民生疾苦。一代宗师,却仍是赤子面貌,正迎合道家返璞归真的思想。
洪太尉与之恰恰相反,在这里达到了一种反讽的效果。
开始看洪太尉时,似乎临危受命,口称志诚之心,只身攀上龙虎山去,随即本来性情被一点点揭露。先是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
接着口里叹了数口气,怨道:“皇帝御限差俺来这里,教我受这场惊恐。”
后来口里骂那道士:“叵耐无礼,戏弄下官,教俺受这般惊恐!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
从想到怨到再骂,以至于后来大施淫威,不顾劝阻硬闯伏魔大殿,全无半点救万民之心。
而天子也是如此,先是天子在朝堂上两次闻奏急令,乍看上去像是关心民生疾苦,实则只是临时抱佛脚而已。
先是赦囚免税赋,再是在京宫观寺院修设好事。不料瘟疫不减反盛,更指出统治者的无能,以及朝堂问题之严重。
而宣嗣天师临朝祈禳,这一建议却由曾写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提出,也显示出朝堂众臣的日益无能。
神鬼本当是作为加强统治阶级的手段,如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思想,实则是为了加强统治阶级的权威地位。
而在这里将神鬼之事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揭示的正是宋朝表面平和时局下的暗潮涌动,内忧外患,统治者软弱无能,朝廷内部矛盾重重,积重难返,正因为如此才不得不由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出世。
2.主人公的救世概念
描写妖魔出世的一段很精彩,“只见穴内刮喇喇一声响亮。那响非同小可。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那道黑气,直冲到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众人吃了一惊,发声喊,都走了,撇下锄头铁锹,尽从殿内奔将出来,推倒颠翻无数。”
奇异雄壮的声音、形状的描摹以及众人惊诧的反应都体现出新生力量在黑暗社会中的摧枯拉朽之势,为即将出场的书中人物涂抹上一层传奇色彩。
除“天、地、人”外,“君、臣、民”也是一个与三相应的体系。
君臣民之间的矛盾打破了“天人合一”,成为梁山起义的根本原因。洪太尉在这里正好作为奸臣的代表,由他亲手释放出所谓的魔君,正暗示后文好汉被逼上梁山,并打出“替天行道”的口号起义。
所以,从天道思想和现实背景双方面来看,伏魔大殿石碑上的“遇洪而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伏魔大殿由一代天师封印,嘱咐子子孙孙,“不得妄开”,并非是不得开。
文中也说“却不是一来天罡星合当出世,二来宋朝必显忠良,三来凑巧遇着洪信,岂不是天数?”
所以开篇便囊括了全文故事发生的必然性,行文的阴阳循环思想,以及现实意义。
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本为天上之物降下凡间。
而道士口中的“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也被金圣叹评为“一部水浒传一百八人总赞” 。
也就是说,一百零八位好汉虽名为妖魔,却恰好呼应引首中所说文曲星,武曲星之事,在君臣民这个体系中,实际包含着奸臣当道,天星下凡辅助天子,拯救万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