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每天写1000字a1f594e7e302

菜鸟系列之二十四:个体社会化四种层面

2019-10-29  本文已影响0人  王明鹏

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人际、群体、社会都是帮助个体来自我发展的,“君子善借于物也”,善于学习、自律有爱永远是正道。

我们常说一句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实就在说个体与社会关系。

每个人自打一出生,就开始了社会化路程。

正常社会化的人,就是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这样说很空虚,看看下面四种社会化形式。

一是个人层面。

“内圣外王”,这是中国儒家传统最推崇的做人境界,具体方法论也有,即《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我们今天话说,这是自我修养过程,从社会小事开始格物致知,最终回到回报社会上来。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怀抱家国理想当然需要,让我们生活富有意义,但是具体到个体而言,还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做个好公民”更靠谱。

因为社会是无数个体组成,社会运转需要各阶层各行业协同发展,这就注定社会要求个体各就各位,说的直接说,不可能人人都是“内圣外王”集大成者。

社会需要的是从事各岗位的好公民,保持正常运转是第一位的。而个人则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个位置。

二是人际层面。

新生儿开始,就有了人际关系的发展,研究发现新生儿心理不是一张白纸,至少具有三种心理特征:发展社交,躲避危险,寻求安全。

婴儿很快就会形成对主要抚养者的依恋,这种依恋关系伴随终生,影响深远。

这其实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养育孩子的方式,很大程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世界健康发展。

婴儿学习说话,开始蹒跚走路,微笑待人,与人友善,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必需,也是父母言传身教的结果。

人际关系的学习,父母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因此说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要比父母如何说如何做更重要。

孩子逐渐长大,与人打交道就是人际关系的发展,这也是与父母打交道方式的延伸与重复。

这就是弗洛伊德认为的,一个人5岁以后的言行思维,不过就是不断重复5岁之前的过程。

三是群体层面。

小时候借助群体来学习社会规则,成人后就要生活工作在一个个群体中。

群体对于个人影响非常大,比如原生家庭就是典型的群体,群体权威者教导社会“游戏规则”,展示遵守规则的好处,以及违反规则的惩罚,初步形成社会道德规则意识。

而后,学校、伙伴们、单位,一个个群体组织接踵而来,作为个体就要一次次学习、适应不同规则,这就是继续进行社会化。

为什么亲子关系注定要渐行渐远,一个客观原因就是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群体,与父母构建的这个最基础最原始的家庭群体,只是孩子生活的很小一部分,对于孩子的独立发展作用,只会越来越小。

群体影响个体行为很大,职业习惯就是例证,斯坦福大学模拟监狱实验证明,一个个体随机成为监狱狱卒,还是成为监狱犯人,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与行为。

出淤泥而不染,太难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难怪当年伟人说过一句话,好制度让坏人不敢做坏事,坏的制度会让好人变坏。

四是社会层面。

社会是个大熔炉,还是个大染缸,说法都对,这取决于我们视角。

社会大环境无法改变,个体首先要积极适应,也就是说要建立在前面三种层面上,即有良好的个体心理、人际关系、群体适应能力。

体与社会,如同那个对着山谷大喊的孩子,对着山谷说“我爱你”,山谷回赠同样声音,对着山谷说“我恨你”,山谷也会同样回赠。

当然,社会虽然由个体构成,却不再简单是个体的汇总,甚至变化很大,好比大楼由钢筋混凝土构建,却完全不同于这些原材料。看看《乌合之众》这本经典,就知道集体、社会与个体大不同。

从个体社会化发展看,这四个层面影响作用是不同的,显然社会、群体是相对确定的,甚至与谁打交道都是成长发展自然遇到的,最重要的还是自我成长。

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人际、群体、社会都是帮助个体来自我发展的,“君子善借于物也”,善于学习、自律有爱永远是正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