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指南:为什么需要置PICC导管?
以上这些图片是化疗时药物从血管渗出并浸入到局部组织时的症状!!是不是有些触目惊心?!如果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和炎症,重者引起周围组织碳化,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其严重后果大家自行脑补。
当然不是所有的药物外渗都能引起这样的后果,可以引外渗的的药物有以下三类:
- 发疱性化疗药物: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柔红霉素、长春新碱、长春瑞滨等,一旦渗入血管之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或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而以上这些药物是癌症化疗中的主要的药物。
- 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一般不会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依托泊苷、紫杉醇、博来霉素、顺铂、氟尿嘧啶等;
- 非刺激性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没有溃疡、坏死等不良反应;
血管越小,血流越慢,越是容易发生化疗药外渗。举一个生活中的简单例子,爱写毛笔的朋友都喜欢用宣纸。当沾好墨水的毛笔在一沓宣纸上缓缓地划过后,纸上面黑水一定会渗透到下一层或多层宣纸。如果以极快的速度在纸面上划过,则有可能不会发生渗透或渗透的墨水量极少。相同的道理,化疗时注射药物的地方必须血管越粗越好,血流越快越好!!这样药物渗出血管的可能性就会越小。那身体的哪个部分的方血管最大,血流最急呢?胳臂?大腿??都不对!!而是离心脏最近的血流主干道--上腔静脉。
心脏结构示意图
心脏结构精密复杂,难道要在胸口进行输液穿刺吗?要知道化疗远远不止普通的输液那么简单。化疗药剂繁多,每一次化疗,少则要进行几次血管穿刺,多则要进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血管穿刺。胸口结构复杂,更何况每次穿刺都要精确扎入到上腔静脉,对医护人员的操作要求极高,风险极大。于是科学家们想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即:使用一根软性的导管从人体的右胳膊大静脉伸入直达心脏上方的上腔静脉。示意图如下:
置软管示意图
该导管的全称叫“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英文名为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英文缩写即是PICC。其产品外观如下:
PICC导管
导管置入体内之后
有了PICC管之后,每一次输液只需要在导管的入口处注射即可。免去了医护人员常常因找不到合适的血管穿刺而苦恼。也免去了患者每次要扎针时的恐慌感。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化疗治疗的安全性与便利性。
相关链接
其他内容请点击这里 ☞☞ 抗癌指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