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笔记读书

纪德的《田园交响曲》:一个盲女“看”到了常人看不到的天堂世界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4人  舞马长枪

安德烈·纪德生活在清教徒的家庭气氛中,自幼受到宗教热忱的鼓舞,一生著有小说、剧本、论文、散文、日记、书信多种,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窄门》、《田园交响曲》、《伪币制造者》等,戏剧《康多尔王》、《扫罗》、《俄狄浦斯》,散文诗集《人间食粮》,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游记《刚果之行》、《乍得归来》等。1947年,纪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针对当时象征派末流脱离现实、爱好黑暗和幻影、内容贫泛、讲求形式等倾向,强调对自然和人生的强烈感受,作为精神养料,培育自我。《田园交响曲》是法国作家纪德在1919年发表的一部中篇小说。与《背德者》和《窄门》组成纪德的道德三部曲。

《田园交响曲》讲述一名乡村牧师收养一个成为孤儿的盲女,不仅对她关心备至,还极力培养教育,使她脱离蒙昧,心智打开,感受到了她看不见的美妙外界。牧师从慈悲之心出发,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堕入情网,给妻子和儿女造成极大痛苦,但是他又不敢面对现实。盲女也错把对牧师的感激之情当成了爱情。

在牧师的帮助下,盲女治好了双眼,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一天,她在河边散步时,为了采花掉进河里。生命垂危。后来,她向牧师承认这并不是意外,而是她想要自杀。视力的恢复让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也看到了自己给牧师家人带来的痛苦和自己的罪孽。她在手术后的住院期间,雅克去看望过她,她看到雅克后才明白自己真正一直深爱的其实不是牧师,而是雅克。可是因为误会,雅客的求爱被她拒绝了,他万念俱灰灰之下皈依宗教,成为天主教神职人员,不可能结婚了。她也认识到了当时牧师拆散他俩的虚伪和私欲,自己同样改信宗教。压抑与痛苦中,患病死亡。

《田园交响曲》是一个关于人性自我欺瞒的故事。

纪德在日记中这样评论自己的著作:除了《人间食粮》是唯一的例外,我所有的作品都是有讽刺性的,是批评性作品。《窄门》是对某种神秘主义倾向的批评;《伊莎贝尔》是对某种浪漫主义的批评;《田园交响曲》是对某种自我欺骗的批评;《背德者》是对某种个人主义的批评。

《田园交响曲》中的乡村教师初始是出于本能的善良慈爱收留了盲女,然后出于牧师的职责与神圣开启盲女的心智,教她识字、听音乐,去感受这个世界,品德高尚。继而,当他逐渐在内心深处对盲女产生爱欲后,却对自己的私欲出自本能的保护,借以《圣经》片面解读获得自我安慰,当他不惜阻挠和破坏儿子雅克和盲女的爱情时,牧师已经深陷自欺欺人的泥淖中,不可自拔了。

这颗灵魂囚在不透明的躯体里,无疑在等待您的恩惠之光照到它!

这段话是牧师初见盲女,带其回家时,黑夜中,车内所感。

灵魂被囚禁在躯体中,人如同行尸走肉。

夏洛特要比哥哥姐姐显得亲热的多,其实他们哪个在她这个年纪没有给我错觉呢?包括老大雅客,如今他却变得那么疏远,那么持重……大人们以为他们性情温柔,其实他们甜言蜜语,只想得到爱抚。

夏洛特是牧师最小的女儿,天真无邪,临睡前突然跑出来,因为她忘记了睡前还没有亲亲初到这个家庭的盲女。

孩子是最天真的,没有丑恶、贫富、贵贱的意识。随着人长大,学会了思考,也产生了意识。有了欲望,人不在本然,也失去了本真。

信赖上帝是一码事,将负担推给别人是另一码事。时过不久,我就发现这副重担我放到了阿梅莉的肩上,而且担子极重,起初真令我深感愧疚。

做一件事站在道德高位上,居高临下,而实际上具体实施以后,会累及他人。一直冲动的后果就是会增加不可预估的成本。

老实说,开头十天我甚至大失所望,甚至对她失去兴趣,后悔一时冲动,真不该把她带回家来。

有些善是“伪善”,一时冲动的善良;有些恶是“伪恶”,日久见真情。

妻子阿梅莉初始对牧师带回来的盲女很嫌弃,讨厌,可是到了这时却接过丈夫的负担,关心照料起盲女来。我以前写过一句:伪善是最大的恶,比“穷恶”更伤人。

我就像趴在井沿上的一个人,在黑洞洞的深井里拼命摇动一根绳子,希望井下迟早有一只手抓住。

牧师在教习盲女学习盲文时,训练她学习时,与医生探讨启蒙的方法,牧师也意识到教导盲女学习的困难,远比他想象中的要艰巨,希望渺茫。

一个人如果有一百只羊,走失一只,它不是要将九十九只羊丢在山上,去寻找那只迷途的羊吗?

(《马太福音》说:这只羊如果找到,我实话告诉你们,它给牧羊人带来的快乐要超过其它九十九只从未迷失的羊。)

亡羊喻的理自然是对的,但若因为这一只再丢了其它几只,寻回这一只羊的快乐难免不转变成对这一只羊的厌恶与责怪。只能后悔惋惜与努力后失而复得相比,自然失而复得更快乐,更能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可是若这一面的失而复得造成了更多的得而复失,有多少人能完美开解此时的怨愤呢?

牧师有一天突然发现盲女开了窍,对多日用心教她的东西产生了兴趣,有此一引。此种喜悦,胜过之前他教会那么多身体正常孩子的喜悦。

“看得见的人,倒不如你听得那么明白,我的热特律德。”我对她这样讲是想安慰她。“别的动物怎么不歌唱呢?”她又问道。她的问题有时出乎我的意料,一时难以回答,因为,她迫使我思考原先我不感到奇怪就接受的事理。于是,我第一次注意到,越是贴近大地的动物越沉重,也越悲伤。我设法让她明白这一点,并向她提起松鼠及其嬉戏。 这又引起她发问:鸟儿是不是惟一会飞的动物。“蝴蝶也会飞。”我回答“蝴蝶歌唱吗?”“它们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快乐,”我又说道。“快乐用鲜艳的颜色写在彩翼上……”接着,我就向她描绘蝴蝶斑澜的色彩。

这段话是一个健全的人和一个盲女的对话,仔细去读,震憾内心。

无论是眼睛还是耳朵,都可以用来感知这个世界。

只有听觉的世界里,快乐或许更单纯、更简单。

牧师想尽一切办法让盲女理解颜色的概念,但他发现,让一个盲人理解色彩,难比登天。原来对于能看到这个世界的正常人来讲,幸福这么随便,这么简单,唾手可得,却往往不那么珍惜。

情理之中的东西,随处可见的事物,却是盲女最大的奢侈。

其实,盲女所感知到的幸福,同样对正常人来说也很奢侈。

“眼睛能看见东西的人,并不懂得自己的幸福。”这是牧师的感慨。

视觉世界和听觉世界相距多远?拿一个同另一个打比方,无论怎样都有欠缺。

在教导盲女的过程中,牧师一直不敢和她谈起邪恶、罪孽和死亡等等世界的阴暗面,给她读《圣经》时,只讲其中美好的故事,所有涉及罪恶的故事,牧师都回避过去。盲女问牧师自己的相貌是否美丽,牧师一再避而不答,不想让她意识到自己的美貌,在盲女的再三坚持下,终才勉强承认。

盲女对音乐感兴趣,牧师就带她到自己的小教堂中,那里有一架小风琴。为了避免流言飞语,牧师一般将她单独留在小教堂,傍晚再去接她回家。

牧师的儿子雅克放暑假回到家中,瞒着父亲去小教堂教吉特吕德弹琴,并打算为了她放弃和朋友约好的旅行。这件事情被牧师发现后,引起牧师的愤怒,他找到雅克谈话,指责雅克不该卑鄙无耻地扰乱盲女的纯洁心灵,雅克辩解说自己像父亲一样尊重盲女,并坦承自己爱上了她,打算娶她为妻。这件事情让牧师十分慌乱并且不满,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这桩婚事。

牧师找到儿子,希望他先不要和盲女表白爱情,因为盲女的心智刚得到开发,单纯轻信,不像雅克那样感情早熟,过早接受他的爱可能有失慎重。雅克脸色煞白答应了父亲。为了让雅克旅行回来见不到盲女。牧师决定将她托付给另外一个朋友。牧师征求妻子的意见,妻子不发一言,妻子已经隐约感觉到自己的丈夫对盲女的感情变得有些微妙了。

后来牧师问盲女,儿子雅克是否向她表白过爱情,盲女说,他没说,但她能感觉得到,而且她感觉雅克的爱没有牧师的强烈。她向牧师表白说自己爱的是牧师,她不能嫁给雅克。牧师终于不情愿地意识到,自己对盲女的感情,已经从最初对一个盲女的爱怜转变为炽热的爱情了。他心情沉重,无法面对现实。

次日我又见到雅克的时候,就好像是初次见面,突然觉得儿子不再是小孩子而长成小伙子了,只要我还把他当做小孩子,我就会觉得我发现的这种爱情是可怕的。

牧师告诉雅克:征服一个不能自卫的人,很卑鄙。

牧师出于自私的爱欲,牺牲了儿子雅克的爱情,也阻止了盲女的爱情。牧师与盲女在一起时,盲女很快乐,她很天真的以为这就是爱情。盲女问牧师:“我们为什么不能相爱呢?您说,牧师,您认为这种爱是作恶吗?”

其实牧师应该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但牧师却告诉她:爱里面从来没有恶。这是私欲下的自我欺瞒。

罪过就是遮蔽灵魂的东西,就是阻碍快乐的东西

基督说:“你们若是盲人,就没有罪了。”

盲女是盲人,没有罪过。不知何为罪过,她身上只有光明和爱。

牧师的朋友把眼科专家大夫介绍给牧师,大夫确定只要给盲女动手术,她就有望恢复视力。然而,盲女能恢复视力这个消息反而让牧师莫名惶恐。

手术十分成功,盲女恢复了视力,回到家中。

叮嘱训斥警告太多了,就跟海滩上的卵石一样失去棱角,人类法律和上帝法律禁止的,事实上自然法律却允许。《圣经》说:从前没有法律,我就那么活着,后来有了戒律,罪孽便复活,我却死了。

任何法律道德约束法则都是束缚人的东西,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有了法律,犯罪就产生了。我意识到我身上有那么多的罪孽,便不能像以前那样自在的生活了,我失去了自我,我死了。这是盲女眼睛治好后的内心写照。

视力的恢复让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也看到了自己给牧师家人带来的痛苦和自己的罪孽,也看到了这个世界的丑恶与自私。

她看不见时,她很快乐,她想活着;

她看见后,她很痛苦,她只求一死。

纪德创作这篇小说时,正是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大行其道的历史时期,精神分析学对人类心理和人性复杂性的关注,吸引了当时众多小说家的目光。

《田园交响曲》中存在两个“我”,一个是在故事情节展开过程中“行动的我”,另一个即使那时时回头看自己的“观察与判断的我”。牧师的内心冲突和行为变化就清晰的展现了超我、本我、自我这三重人格在主人公身上的激烈斗争。

纪德含而不露地通过牧师自己的日记,生动地展示了其内心相互挣扎、相互冲突的思想斗争过程,当读者终于意识到牧师妻子其实很善解人意忍辱负重不肯伤害丈夫和盲女,而牧师却总想让读者感觉到她的不近人情的时候,牧师的虚伪人格跃然纸上。而小说最高明的地方在于纪德含而不露地通过牧师自己的日记生动地传达出了读者可以辨识的这种虚伪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