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02
02-大学期间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
——仓央嘉措
小时候我好玩,学习坐不住,整天像个假小子东窜西窜,记得上高二高三时,班里的同学们都忙着做这个复习题那个复习题,我还悠哉游哉的,根本没想到要学习。上了大学,才真正明白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己琴棋书画不知,天文地理不晓,专业知识不精,实在是一个很没有本事的人。
M340
在90年代初,我国的计算机行业还比较落后,也没有什么教材,我们学校的教材很多是自己编写,质量很差的“油印/复印”的,这些资料还放在我家的地下室里,没舍得扔。
相比现在,我上大学的年代信息太少了,获得信息的渠道也非常少,图书是最重要的一个渠道,但是关于计算机方面的图书非常少。
大学期间使用的第一台计算机是M340中型机,学生用的只有终端,主机没有见过,应该在机房某个房间里放着吧!
在网上曾搜索过关于M340,有介绍说是IBM小型机,我也不懂,只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说是中型机。这台机器在当时应该还算很先进吧,在平均月薪只有几十元人民币的年代,据说这台机器花几百万元买来的。
因为终端比较多,在进行程序编译时要排队等候,所以我们的上机时间每次安排4个小时,以便让大家有足够的时间等待系统把你的程序编译了。小程序速度还行,大程序就很慢了。
记得大三的时候做编译原理的课程设计,程序太长了,等待编译的时间又太长,最后大家互相COPY,没有耐心自己做了。
2008年1月同学许松曾给我勘正:那台机器是日本富士通的M340,当年有日本工程师牛气哄哄地来安装,外文系找的日语老师做翻译的。具体是个啥机器,只能等明白人解释吧!
学习UNIX时使用VAX小型机,学生也是使用终端方式,但是性能还不错,也许是因为我们编的程序比较小的原因。
这台机器的键盘很特别,按下键就“吱吱”的响,键盘也比较重。用UNIX上的VI做编辑器写程序,那个编辑器实在是有点难用,特别是对初学者,我的性子又急,经常在上机的时候因为某个键没敲对系统没反应,就使劲的按键盘,就会听到我的机器一连串的“吱吱吱吱”怪叫,当时带我们上机的是杨兴强老师,一听到我的键盘怪叫他就跑过来看,让我不要着急。
后来印象中好像杨老师一上机就坐在我后面,^_^,是不是怕我把键盘敲坏了?我儿子上大学时也上的我当年的学院(我那个时候叫系),当年教我操作系统的杨兴强老师还在教操作系统,杨老师教了我们家两代人。杨老师非常和气,非常耐心,真心的祝福他一切都好!
DOS
大学期间,在我的印象中最深的是吴晓军,还有UCDOS,Turbo C。在当年的DOS时代,能在屏幕上看到汉字,是非常欣喜的事情,而印象中,希望公司出的一些计算机类书籍,是市面上最流行的书籍。计算机行业,一直还没有形成产业,在90年,在中国自然更是刚刚起步,学校里也有开始软件工程的课程,但是什么CMM,PMP,还没见影呢!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寄存器、堆栈上,什么系统分析员,软件架构师……统统都没有听说过。
后来到了互联网时代,吴晓军建了他的个人主页:http://www.xj213.com,他在个人主页上放了DOS风格下的“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很经典,很怀旧,但是现在这个主页已经消失了,意味着他那个时代的结束。
大一、大二主攻学数学、英语、理论,大三、大四主攻专业、科技英语,课程很多,从周一到周六都需上课和上机,学校唯一娱乐生活是看电影。
到大三的时候,学校进了几台286的机器,DOS操作系统,主要在上面做汇编。当时感觉PC机太好用了,主要是比较方便。DOS一开始就设计的比UNIX易学,WINDOWS更是如此,这也许是微软能很快占领市场的原因吧。
上学时,对所做的实验印象最深的是“微机原理”实验,在面包板上插各种门电路和电线模拟一台微机,一次实验4个小时,那时候我还比较注意锻炼身体,下午经常去操场活动,每周上完微机原理的实验后,就觉得两眼恍惚,到操场去,看什么东西都是亮亮的。但是这个实验确实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动手,深刻的理解了计算机工作的硬件原理。
大学期间,学习更多的是理论,学校比较注重数学教育,难得当年居然我能够考过,现在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了,翻翻以前的课本,我很佩服自己竟然能够学会,现在让我考试,成绩肯定不会超过10分。
从网上找了几张图片,VAX机、DOS界面,以纪念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
以上照片由网络搜索
我上学的那个时期,学校里学风很好,老师非常敬业,记得有位带实验课的老师,周六上午结婚,下午还去实验室给我们带课。
记得教编译原理的女老师,每每用一口家乡话说“有限自动机”,我们就都忍俊不住,编译原理基本上都还给老师了,只有“有限自动机”还留在我的记忆里。
记得教图形学的马绍汉系主任,期末考试只出五道题,两道不会就不及格了,果然逮了一大批不及格!我的图形学虽然及格了,但是从头到尾我都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
记得操作系统的上机考试是用C语言做一个决策树,我自认为水平很高,做完了早早提交给老师,结果:唉,只做对了50%!
……
不管大学四年我学到了多或者少,我非常感谢我在大学的那一段经历,公教楼旁的芙蓉花,每年的5、6月份,粉红色的花朵盛开,散发出阵阵清香,晚上下了自习回宿舍,闻着香气,微风拂面,心中有种浪漫情怀,这些美丽的回忆,留在我的脑海,永远也不会忘记。
30年前住过的宿舍、每天去吃饭的食堂,曾经的红砖平房食堂已经换成现代化建筑,曾经的三层宿舍也变样了;图书馆前的假山早在前些年就已经拆除,记忆中的一切都成为不能重现的历史,唯一的,新校小树林还在,图书馆后面的长廊还没有拆。
2017年9月9日,宋涛摄于山大新校图书馆后,30年仅存未变的记忆
绿色军营
我大姨夫是军人,小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一身军装,威风凛凛,对军人很是崇拜。上小学时的有一年寒假,威海有家部队邀请母亲去那里讲课,因为威海是母亲的故乡,她想趁着这个机会带我一起回去看看,就带上我一起去部队,讲完课后再带我回老家。那个寒假,我和母亲在部队生活了一段时间,对绿色军营很是向往。
1994年大学毕业,那时候相比之下,是用人单位多,学生少,所以工作似乎不是那么太难找。
94年3月,学校在新校俱乐部组织了一次供需见面会(现在都叫招聘会了),我也去参加了,进门就是一排排的用人单位代表,当年就有单位在招聘位的上方挂了个横幅“只招男生”。
我当时看好了一家单位,是北京某部航空医学研究院,我们系上一届有个学长去了那个单位,用人单位代表说他们不招收女生,我就在那里使劲推销自己,终于把他说动了,但是他说得打电话请示领导才能决定。
于是我和他一起去留学生楼找地方打电话(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打长途电话只能到留学生楼),请示完领导后,还是不要女生,因为他们的工作性质不太适合女生,而他们单位女的太多了。虽然没去成,我还是感谢他的好意,能够不嫌麻烦再次帮我询问。
说一件插曲。那一年国家鼓励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到部队工作,我也心血来潮的给国防科工委写了一封自荐信,但一直没有回音。
94年3月份,我与本地一家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刚刚签订了协议没几天,突然有一天,洛阳某试验靶场来了一名女军官到学校找到我,说明她是专门来接收我的,给我详细说明了他们部队的一些政策、制度、待遇等等,只记得她说他们部队技术人员也是走武官,不走文职。
军队,是我从小到大的绿色梦想,梦想到了我的眼前,让我伸手可及,我的心情即激动又矛盾,感觉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到部队生活。非常慎重的向父母征求意见,母亲断然反对,不同意,我也心情复杂的放弃了这个机会。
绿色军营,是我一生的梦想,我现在有时还会想象假如我真的到了部队,会怎样?
06年去北京出差时间比较充裕,到航天城去了一趟,我有个高中同学在那里工作,感受了一下部队大院的气氛。整齐划一的办公楼、宿舍楼,每一栋宿舍楼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像咱们一般的宿舍都是阳台封的不一样,挂着这样那样的东西,门口贴着这样那样的广告,这里一概都见不到。到院里的小饭店吃饭,周围大多是穿着军装的军人。这里是与我完全不同的生活,也是我今生再也没有机会走进的生活。
人的一生,在每个路口都需要进行选择,学习、工作、婚姻,要成就一个成功的人生,就要学会选择。近些年与政府机关接触比较多,了解到所谓的政治婚姻,娶或嫁给高干子女,会对自己的仕途有很大的帮助。婚姻成为一种生存的手段,也许这也算是人之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