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别人家的xxx”背后想说的都是啥?

2020-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周四兒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孩子爱“攀比”,今天写一个成人版的。

从小耳边就充斥着“你看别人家”,那时,我就是人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小孩”:学习独立、文静懂事、不让人操心。我也努力地维持着这样的“荣誉”,一直很独立,一直很懂事,一直不让人操心。然而,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出来混迟早要还的”,现在我成了听“你看别人家”的那个人:“你看别人家姑娘早就结婚了。”、“你看别人家姑娘都生孩子了。”、“你看别人家姑娘都生二胎了。”、“你看别人家姑娘都带父母出去玩。”……甚至在我不吃苹果的时候,母上大人也会说“别人家的孩子都爱吃苹果!”

作为两种角色都体验过的“幸运儿”,我来讲讲我的感受:


图源网络

1、年幼时,为了得到大人们的肯定,获得同辈中的优胜,我努力地维持着“别人家孩子”的殊荣,想依靠的时候头脑里就会有个声音“靠自己才是好孩子。”;想任性的时候脑袋里有个声音“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想折腾的时候头脑里有个声音“懂事的才是好孩子。”——这种反应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孩子看来,得到大人的肯定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肯定”=“喜欢”=“我值得爱”=“我是可爱的”。问题在于监护人如何引导:你要将孩子培养成“听话”的人,还是“能够为自己做主,活出自己”的人?

心理学里对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描写,“你要听话”实在是讨好型人格的温床。过分在意别人的观点和评价,希望对方能够喜欢自己,由此造成反抗无能、辩驳无能等,俗称“老好人”。可怕的是到了成人的世界依然有大量的人认为“老好人”是优点,忽略了其只是对外界呈现了好的一面,或者“顺他人意”的一面,而欣赏他人“老好人”性格的人,想想看,是不是期待着对方可以顺着自己的心意。换个说法就是,我可以最大程度地做我自己,而TA负责按照我想要的样子去做。
再换个角度去看,老好人们把所谓的“好”都对着外人,那么“不好”的那些TA们如何消化?当然就是对着“自己人”咯~

如果一直沉浸在“成为别人眼中那个受表扬的孩子”的状态,可能若干年前我就已经走上了“这个年纪该做的事情”的轨道了,然后就过上了“别人都这样”的日子。可是,这并不是我想要过的生活,我想过我的人生,而不是别人眼中的人生。

2、成年后,我开始体验“别人家比你好”的日常。
虽然意识层面知道家人是希望我更好、更优秀,希望我幸福。但是从情感角度来说,我依旧日常接受“一万点暴击”。(说这段“虽然”主要是因为家人会看到这篇文~呐,进一步证明了“1”的内容。此处省略“一万点暴击”的内容以维护我的小情绪。)


图源网络

以“我都是为你好”开头的,通常就是在告诉你“你是错的,接下来按我说的做。”
这就如同谁跟你说“我这人比较直,说的话可能你不爱听”,往往接下来TA就要说你不爱听的话,并披上“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外衣。

在说这部分的时候,需要提及一个专业词汇,叫做“理想客体”,可以理解为对他者的理性化。那个“别人家的”就是个“理想客体”,而“我”就是对方眼中那个“不够理想”的客体,并由此生出一种期望“你可以变成TA那样,成为我理想的样子。”越是被“我”重视的人说出的话,越能直击内心的脆弱,原因在于“如果是陌生人,我不需要承接TA是否喜欢我,而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人,我希望能够得到你的喜欢。”
正是由于这里面的层层递进关系,即便是个孩子,在毫不了解心理学的前提下,听到别人对自己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时,所体验到的是“我不够好”,而不是“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因为后者是意识化的思维化的,前者是情感的,直接的。“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我不值得拥有爱”,而这,就已足够让一个孩子用原始的情绪——愤怒、发火、哭闹——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爱”,表达自己“失去了爱”,如果TA希望重新获得爱,就得回到“听话”的模式中去。时间长了、次数多了,TA将逐渐戴上面具,将真实的自我需要隐藏,要么积累到一定时候爆发,要么就此沉寂,迷失自我,失去对“我的需要”的敏感度,而通常我们会听到的是“看你们,我随意,都可以。”。

其实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者,一旦有了个“理想化”的目标,我们的内在体验到的第一个感受是“我不是理想的”,于是开始朝着理想的样子进发,某种程度上,这是阿德勒所说的“超越自卑”,而另一部分人会沉沦在“我不是理想的”的状态,于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成为所谓的“问题人群”,更有甚者,当理想照进现实,发现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理想破碎后无法接受现实的骨感,遂而对自己的整个人生失去方向、失去信心,最终导致对生命的放弃。


图源网络

我个人非常支持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自发寻找一个“理想的我”的状态,这属于内驱动力,可以激发我们的最大心理动力,达到心理学所说的“成就自我”的状态,在设置“理想状态”的时候秉持分步走、逐层挑战,切忌好大喜功,妄图一步到位,增加不必要的挫败感。
而面对他人的“理想客体”,我的建议是:自私点,还给TA!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俗话又说“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做人,要认穷,这样更能体会到富足。

当停不下来总想着与“别人家”看齐的时候,建议回看我的旧文《 比较的功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