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文章陕西省助残公益慈善

“关学”笔记

2019-05-06  本文已影响32人  西安许健
张载像(许健 摄)

“关学”笔记

文    许健

      如果你不了解“关学”,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多数人都听说过,被世人称之为“横渠四句”,出自“关学”创始人张载。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宋代凤翔府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辞官归里后,潜心致力儒学,探求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在构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上创立了“关学”学说,从哲学的高度影响到无数后人如何去认识自身的人生价值和尊严。张载还开立横渠书院,收徒讲学著书,奠定了“关学”发展的基础。“关学”与周敦颐的“濂学”,程颢、程颐的“洛学”,朱熹的“闽学”,并称为宋代儒学的四大学派。

      单论“关学”理论对初入门者来说稍显生僻,有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进一步探求其精妙内涵。作为一个具有地域性并相对独立的哲学学派,“关学”在关中地区流传影响800余年,历代出现众多著名的“关学”传承者。今天我们用与两位“关学”传承者相关的事例来加以了解。

      西安碑林旁的书院门,是西安一处闻名的文化街道,正是得名于关中书院。关中书院的创立和“关学”传承者之一明代大儒冯从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冯从吾因冒死进谏被迫辞官归里,在西安南门里宝庆寺(现尚存建于唐代的宝庆寺塔)讲学,影响颇大。万历三十七年,在冯从吾的提议下,在宝庆寺东侧建成并延续至今的“关中书院”。据资料记载,一时“同志川至云集”,从学者达5000余人,盛况空前,冯从吾也被誉为“关西夫子”。清末(1903年),陕西巡抚升允把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成为西北地区新思想的摇篮之一,我的外曾祖父便是由此学成后赴日留学的。

      陈忠实先生的小说《白鹿原》影响巨大,其中朱先生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近代关学大儒牛兆濂(1867-1937),亦为近代杰出的“关学”传承者。小说中劝退陕甘总督升允虎狼兵、主持赈灾、组织义勇投笔从戎要求抗日等等情节,皆源于牛兆濂先生真实事迹。其留下的箴言:“世长势短,不以势处世;人多仁少,须择仁交人。”更是为后人所称颂。

      “关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注重践行,不仅仅是高居于庙堂之上的理论,从其创始人张载开始,都主张“有用之学”,反对脱离社会和人生,“关学精神”和“关学”人物的事迹,其实也一直在影响着后世学人。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关中子弟,我曾日日走过书院门的街道,天天求学于关中书院古树树荫下,是怎样的荣幸啊!“横渠四句”在我理解,为人心要光明无邪,善于感知而扩大胸怀,为事奉行利他主义,为学既要继承更要开拓,人生理想要与人类的共同命运相关联。如能努力趋近于这个标准,亦不枉人生一世。

      “关学”作为儒学的一个重要学派,被越来越重视,1978年中华书局重新刊印了《张载集》《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宋明理学史》等,都对张载和他创立的“关学”给予了非常重要的地位。2015年,陕西各路“关学”学者,整理印刷了由40余种“关学”文献和研究资料构成的《关学文库》,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为“关学”在新时代的传承开启了新的契机。在国外,德国汉学家将张载《正蒙》一书译成德文出版,新加坡也出版了《吕大临易学发微》等“关学”著作。日本、韩国等重点大学,都把张载“关学”与朱熹、王阳明的学说,作为重点学科专门进行研究。

      怎样弘扬张载的理想,用“关学精神”引导人们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具备德性,进而通济天下,利济众生。怎样把“关学精神”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与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相契合,是后学者为往圣继绝学的关键,也是“关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为普及“关学”知识,彰显“关学精神”,西安市志远助残公益慈善中心、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陕西省孔子学会、西安国学研究院,于2019年3月31日在西北政法大学“立心书屋”联合举办以“关学精神与人格养成”为题的讲学活动,由“关学”学者张亚林老师主讲,力求在“关学精神”的引领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攻坚克难,无负于我们的先辈。

西安市志远助残公益慈善中心“关学精神与人格养成”讲座活动现场(李亮  摄)


参考文献

赵馥洁,《关学精神论》,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5。


相关链接:“关学精神与人格养成”活动成功举行

原创图文  请勿擅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