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文:伟大的工业革命2《罗辑思维》
和你一起终身学习,这里是罗辑思维。
今天咱们接着说文一教授那本书《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现在在「得到」App购买电子版,有清华大学出版社给我们的独家特价。
这本书,核心就是回答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英国,而不是其他国家率先引爆了工业革命?第二,为什么其他国家效仿英国,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而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非常顺利?
昨天我们讲了文一教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就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要有一个良好的产业起点。比如像棉纺织业,就可以编织一个不断扩展,不断细化分工的合作网络。这是工业革命爆发的基础,200年前的英国是这样,这几十年的中国也是这样。
这是外部条件。那一个国家的内部,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呢?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在工业革命成功发生之前,这些国家都做过什么类似的事情呢?
根据文一教授的研究,这件事就是——完成了内部的组织化,也就是通过建立工厂,把民间劳动力组织起来,让原来自给自足分散劳作的农民,变成集体协作的工人。
请注意,这些乡镇企业,不是后来才有的那种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而是小作坊式的工厂。就像中国古代景德镇的瓷器工厂那样的地方。所以,文一教授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原始工业化”。这和后来的工业化不是一回事,但它也是把人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我们先看英国,在工业革命之前,他已经经历了300年的乡村工业繁荣。在英国政府的扶持下,全国各地建立了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工厂,生产着各种各样远销海外的商品。
日本也一样,现在我们谈日本的现代化,往往归功于明治维新,好像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社会和其他地方的古代社会一样。
但实际上,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农村的商业化和乡镇企业就已经繁荣了将近300年,明治维新为日本打开了国际市场,让农村商业的潜力进一步释放,这才引爆了日本的工业化过程。但是,没有这300年的积累,明治维新的作用是发挥不出来的。
当然,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世界上最快完成原始工业化,引爆工业革命的国家,那就是咱们中国。
英国工业革命用了上百年,但中国目前为止只用了40年。而且,它带给全世界经济的拉动力量,相当于当年英国崛起的100倍,美国崛起的20倍。
过去,我们把中国这40年飞速工业化归功于改革开放,这没错,但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搞改革开放就能成功,而其他第三世界人口大国即使同样搞改革开放,也没有获得同样的成就?
有人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历史的自然回归,因为咱们有深厚的文明积淀,我们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强盛大国,再次崛起只是时间问题。显然,这个说法也不牢靠,印度、埃及、希腊和土耳其,也有深厚的文明积淀,它们的工业化过程为什么就这么难呢?
原因之一,还是前面说的,咱们在工业化之初,就打下了扎实的原始工业化根基。
1978到198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短短十年间,中国政府大规模组建和扶植乡镇企业,复制了英国用两三百年才走过的原始工业化道路。
这个道理,北大的潘维教授也曾经讲过。自由市场经济,看起来是人对人的自由交易,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和市场对接的。
必须要有中间性的组织,来帮助分散的农民完成这个对接工作。中国搞市场经济之初,很多原来的农村公社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原来叫农村公社,现在叫乡镇企业,比如说著名的华西村。
再往前看,此前的农村公社虽然违背经济规律,把经济搞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得承认,在农村社会的组织化方面,农村公社其实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这个基础,在计划经济下,是灾难的源泉,一旦转型到市场经济,它反而变成了宝贵的资源。
要知道,当初很多人是看不上这种原始工业化的。毕竟,这种工厂非常初级,产品也很粗糙,跟现代化的大工业完全搭不上边。就像当年英国乡村工业繁荣的时候,拿破仑也瞧不起,还给英国起了个不体面的绰号,叫“小店主之国”。
其实,他们都小看了原始工业化的作用了,它可不仅仅是在建厂子、生产产品而已。
我们来看两点。首先,原始工业化带来了一个最根本的保障,也就是让一个国家,永远地摆脱了粮食安全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乡镇企业出现之前,人们基本就干一件事,种地。那么,就算是收成再好,你拥有的也只有粮食,因为没有制造业,没有消费品,有钱你也没处花。
这时,能激起人们兴趣的就剩一件事,生孩子。所以一旦收成好,就意味着人口增加。但是,人口的增长是几何级数的,而粮食产出的增加是线性的,甚至是有天花板的,所以久而久之,粮食安全问题就出现了。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被成为马尔萨斯陷阱。
但是,乡镇企业大规模出现之后,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就被组织起来了,而且制造业跟着发展起来,提供了更多的消费品,比如衣服、首饰、家具、化妆品等等,以前只能通过生育来获得的满足感,很容易就被转移了。
而且工作量越大收入越高,越能享受到这些,工人们就更加干劲十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粮食安全问题也就解决了。
比如1988年的时候,咱们中国的乡镇企业就已经创造了将近1亿个就业岗位,农民平均收入增长了12倍。而且因为消费品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在80年代中期基本就告别了短缺经济和粮食安全问题。
所以,发展经济从农村开始,农村包围城市,其实是给发展提供了安全的保障。
当然,原始工业化的作用,还不止于此。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把广大的农民阶层卷入了分工协作,实现了基层力量的组织化。
要知道,组织化和非组织化,那可是完全不同层级的两种力量。
组织化的人口,是工业化的财富,等于是为工业革命训练了一只产业大军,别看他们的工厂很初级,产品很粗糙,但是重要的是,组织化本身完成了,一旦突破了资金技术和市场的瓶颈,瞬间就会整合成一个庞大的机器,运转非常流畅。
过去四十年,我们中国人是眼睁睁看着这个过程完成的。
而非组织化的人口就截然相反,因为他们是一个个分散的原子,处在自给自足的生态里,根本没法投入分工协作,在工业化时代,这样的人口反而会成为负担。
就比如印度,泱泱大国,人口不亚于中国,而且也有很多优秀的工程师,但是,全国90%的人,都没有加入现代分工体系。换句话说,这些人口资源是沉睡的,还没有被工业化唤醒。
过去我们谈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往往是从经济、文化、制度、技术各个层面着手,但是实际上,这些反而是可以学习,可以引进,可以快速见效的因素,而人的组织化,则是一个艰难得多的过程。
需要漫长的过程,和独特的历史机缘。
就像黄仁宇先生说的,民国时期,完成了中国上层精英的组织化,49年建国后完成的是中国下层社会的组织化。
这两个过程都不可或缺,它们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中华民族现代化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这40年的经济崛起,不能只看到这40年,其实要到更久远的历史中去寻找原因。
好,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咱们我们继续介绍文一教授《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本书,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