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一切可能,让自己归于广阔
图文/喜悦
局限的思维是直线性的,没有发散,也不允许发散。即便不是一条直线,所有的延伸,也都源于这条直线进行。它有一个架构,而这个架构是在所谓的标准下进行。
就像看一个问题,它要怎样,是有一个标准在的。看孩子,就是有没有好好学习,学习如何?有没有懂事听话。
头脑里总有一个预设,一个期待。好好学习,懂事听话,规规矩矩就是一个好孩子。这是局限性思维的标准,框架制约的结果。
局限性思维看到的是一个现状,一个结果,依据现状和结果,并结合内在的标准和观念来判断眼前这个人的好坏对错。所以局限往往给自己带来很多烦恼,而自己解不开这个烦恼。
整体的思维是有限,也是无限。就像现在我说话,我知道自己在说的内容,但也知道这只是无限可能的一种。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代表性。它所表达的,只是这个当下内在能量的一种呈现。
尽管我所说的有道理,但是它也只是一个道理,并不是真理。
真理没有办法被说出来,真理只存在于自己的领悟与验证。而这个验证,只能由自己而发生。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领悟,都可以体验这样的发生。但这也仅仅局限于这个人。
就像我们看到孩子某个状况,最多只是当下到了这个状况,你内在有了某些想法,而你有了想要“教育”孩子的冲动。
最多只是这个发生,并不代表着你所说的,对方就一定会听。不代表,他听了你的话,就一定会怎样。
我们习惯性地给孩子讲道理,讲经验,避免孩子走弯路,但这一切发生,仅仅是在某个当下,你看到了一些情况,你内在升起了某些不安和焦虑的表达。
你在表达这些,害怕孩子走弯路,害怕孩子会吃苦,但背后其实是你自己不安与焦虑的信息传达。仅此而已。
这并不代表,你说的话就是正确的,绝对的。如果认为自己所说的就是正确的,绝对的,就已经陷入了局限里。对于孩子的种种反应,以及他整个生命的变化,你会始终感到紧张和不安。
因为你关注的是他,而不是自己内在发生。
关注外在的某个问题,某个人,只能让我们进入局限。但关注自己内在的发生,却能够让我们进入广阔,进入无限。
知道自己内在有一些特别的感受,而在这个感受的驱动下有某些情绪,或者某些想要表达的话语。
但所有这一切,就只是这个当下的发生。也就是说,下一刻,在不同的境遇之下,你还会体验到其他的内在变化。
你所呈现的种种,都是无限可能性的一种。那同样,其他人事物呢。是不是也都是无限中的可能呢。
当我们被内在的观念所制约,认定某一种标准,某一种价值观念的时候,那个局限性就开始发生。
这样的直线性思维,直接让孩子形成一种观念——我爸爸就是这样想的;我妈妈就是这样想的。直接辐射到孩子也一样是局限性思维。
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是没有变化的,固定的思维模式,言语模式,行为模式,让孩子们直接体验的就是刻板,就是固执。
尽管存心是好的,是希望孩子们好,可是所表达出来的,只能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单调,而不是广阔。
在单调里,没有办法有生命的创意,看见那无处不在的欢喜。所以说,虽然我们是父亲母亲,但内在的价值观念或者某种思维却局限了我们。
孩子,从身份上来讲,与我们是亲子关系。但于生命而言,他却是独立的,自由的,拥有无限可能性的。和我们一样,拥有无数的人生可能,精彩而丰富。
从局限性的思维中跳出来,发现各种生命的可能,是我们生命之幸。
因为我们看见了生命的广阔,看见了生命盎然的生机。
我们看到的最多只是当下的发生,是无限可能的一点点而已。承认自己有很多很多都不知道,把生命的主动权交给他人,不再过多干涉与干预。
他允许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从局限中把自己解散。从狭隘中,把自己拯救。
202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