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十一本书:《秋园》| 故事不经讲述,是不存在的

2023-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司南慢花园

读于2023年10月。

“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那一年,我六十来岁,人生似乎已不再需要目标与方向,只需顺应天命。但我开始干一件从未干过的事情:写作。”

■ 杨本芬在阅读写作

故事不经讲述,它是不存在的。

在未读《秋园》之前,我就知道了杨本芬,知道了她这番关于写作意义的言语。作为写作者,我感到一种来自灵魂的震颤——每个人都是一部书,每个人的一生不仅在书写自己这本书,也在阅读很多本书——每个人的一生,都珍藏着那么多故事啊,那些故事就像是深埋在漆黑的泥土下的种子,它们一直在等待,等待写作者把它们一颗颗带到人世间,呼吸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照射和雨露的滋润——否则,故事们终将永恒地埋在漆黑的地下,直至腐烂,消失,就像从没有来过。

《秋园》是一位八旬老人的作品。写的是她母亲(文中的“秋园”)的故事。作者在耄耋之年,一边照顾老伴儿,一边利用做家务的间隙打开稿纸用笔书写。这书写争分夺秒,像是人生的一场赛跑。大概四平米的厨房,坐一张矮凳,一张高点的凳子为桌,开始动笔写。蓄积了那么久的故事,争着从笔端流出,抢着到人世间来见光见雨见众生。

“洗净的青菜晾在篮子里,灶头炖着肉,在等汤滚沸的间隙,在抽油烟机的轰鸣声中,我随时坐下来,让手中的笔在稿纸上快速移动。在写完这本书之前,我总觉得有件事没完成,再不做怕是来不及了。”

书里写了一个普通女人的一生。

而在中国大地(以及全世界),又有多少这样普通却又不寻常的女人?

我想起了我那逝去已久的祖母和外祖母。她们是极为寻常的农村妇女,无怨无悔、任劳任怨走完了她们那艰苦的一生。到如今,她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眼前浮现,她们生命力那些被我知晓的一小部分故事,依然在我心中涌动。

但是很遗憾,在她们的人生晚年,我没有好好地请求和聆听她们多讲一些“当年的事”——其实人到老了,都愿意倾诉,都愿意有人倾听;遗憾那时候我还懵懵懂懂,从未思考过写作与她们这些平凡得如同尘埃的人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写作就是走进平凡人的一生。

“我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我感谢杨本芬。她给我们记下了人世间的一枚好故事,从此之后,它自由自在地呼吸,再也不惧黑暗和腐烂。这个故事是一个人的故事,也是一个年代的故事,更是一个地域(中华大地、中南地带)的故事。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地域的烙印。哪怕再普通的人生,再微小的窗口,一样可以看见时代的滚滚洪流,一样可以读到地域文化的深深印记。

讲好小故事,就是在讲好大故事。

用一生酿出一坛酒,封存好埋在地下。开封之日,酒香四溢,久久不散;端起一杯酒,一眼万年。那种种过去的酸甜苦辣,一桩桩浮现,成了最好的下酒菜。

《秋园》的故事就是这样的一坛酒。

写这样的故事,并不需要哗众取宠的技巧和文采。饱经沧桑的老人,以遒劲之笔,蘸墨挥毫一气呵成,笔墨所经之处,皆是静水流深的人生。这样的文字,读上去有一股自然之气,却又满含深情;有一种大气之感,却又温婉细腻;有一种从容之气,却又悲欣交集。

想起李茵(作家残雪的母亲)的《永州旧事》。也是一本这样的书。老人一生饱经沧桑(曾是文盲),于耄耋之年提笔创作,最终成为了一名作家,还被很多离退休老人纷纷效仿。在《永州往事》中,作者把自己放回到过去(从幼年、童年到青少年),放回到永州(生长的地方),写尽了自己苦难又不认命的一生;也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展现了永州这个地方的山水风情和人物情趣。读之时,沉浸其中;合上后,余音绕梁。

每个人都是一部书。这些书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曲折。但是,总有些书没被记下来,也不会被记下来,它们终将无声无息地消失在浩瀚的宇宙和历史中。而每每想及此,便觉颇为忧伤——人,终究是渺小的。很多人的一生,来过,却又像从未来过。

要感谢文字(作品),让我们来人间一程,好歹留下了一点痕迹。要感谢心中时不时涌动的那股写(创)作欲,那是文艺女神赐予的最美好的亲吻。还要替那些写出来的故事感谢自己的勤奋。因为未经写出来的故事就像从不存在过。

·END·


司南,写作者,多平台加V作者(签约作者),曾在《青年作家》等刊物发表文章;大学教师,写作讲师,司南语文创始人。平生所爱:书和美。读书、教书、荐书、写书。美食美景、美物美人、美的心灵。愿与你相识,一路同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