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越读者》的读书笔记·第十二则
如何使用书店
看了这一节,真心觉得那句“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是句至理名言。
我自诩为一个爱读书更爱买书的人,也去过许多次书店,可是,在没看到这小节文字前,去书店逛半天,其实也只是如入书海的溺水者,根本没什么方向,逮哪本读哪本,觉得好看就买,既无暇打量书店的布局,也无法衡量出这家书店的成色,多少年,就这么凭着感觉一路走过来,走了不少弯路,直到遇见《越读者》,直到看到这小节文字。
作者说,走进任何一家书店,不论大小,也不论是网络的还是实体店,都有三块区域。
第一个区域是新书和特价书。回忆一下,结合以前逛书店经验,貌似真的是这样。不过,很久也不在实体店买书了,现在已经想不起上次逛书店,是在什么时候了。
第二个区域,陈列新书和一些特价促销的书。
有人大概在第一眼看到特价和促销的字眼,就觉得一种廉价和没价值,个人感觉,对于一些普通商品来说,很有可能是这样,可是,对于一本书来说,很有可能不是这样。我就曾经在一些街头书摊儿上淘到过个别有意思的书。当然,读书买书这种事情,是个人性很强的一种事情,“此之良药彼之毒药”在读书买书这件事上,是一种贴切的说法。有许多牛逼的人,尤其是读书人,都不约而同地说过,读书嘛,就是要读自己喜欢的、对自己胃口的,那些翻几页怎么也读不进去的书,干脆丢开就好了。第一次看到这种说法,有一种相见恨晚的快感,可惜,说这话的人早就作古了,有一些遗憾,不过,他们的这种观点,却正是通过书籍流传下来的。书籍的功用与魅力大概就在于此吧——让隔空对话与交流用最快捷与廉价的方式迅速实现。有时看到电视里的某些演唱会,现场的歌者为了追思某位已经逝去的歌手,会在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这位歌手的生前视频,然后与视频一起演唱,造成一种现场互动,给底下的歌迷们一种逝者再生的恍惚之感。歌迷们的开心与思念都是通过这种看似无比近切实则远隔阴阳的方式来宣泄,多少流露出一点儿现代人表情达意的孤绝与无奈。因为,逝者的歌声仅仅只是一段声音,除了能从中感受到一些情绪之外,很难再体悟出其他的东西。
书籍则不然,流传至今的典籍,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作者的感情、思考、逻辑,都凝结在其中,你翻开他们的书,这些信息就扑面而来,他们是在用文字这种形式与有缘遇到他们的人交谈,这种交谈坦诚、实在、没什么客套,关键是,如果读的人有一定的阅历,恰好与作者心有感应,二者的思想与感情在那一刻相当合套,共鸣就会由此而生。这样的交流是动人而美丽的,早已逝去的作者在这一刻藉由文字背后的蕴含激活了读者,并藉由读者的涵咏和感怀在书中复活。这样的交流称得上是双向互动的,相信大多数人会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愉悦、欣喜,并会不同程度地摆脱内心孤独之感吧。
2000年,在包头的一个地摊上,买到一本五块钱的王小波小说全集,大概有半拃薄厚,字小如同小黑蚂蚁。虽然是盗版,却也是良心之作,因为里面的确收齐了王小波所有的小说。大概花了半个月左右,看完了这本书,被深深的震撼了,虽然里面有层出不穷的错漏之处,可我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在新奇和激动中看完了这本奇书。
后来,当有条件可以随意买自己想看的书时,资讯也比较发达了,才知道王小波去世好几年了。可是,却并没有买他的全集,只是有选择地买了《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
此时想到,对一位理性思考者最好的纪念,大概就是不盲目跟风,能冷静地看待他的精神遗产吧。
接下来再说第三个区域:
其他不在上述两类书籍之内,通常出版了已经有段时间的书。
作者似乎在谆谆告诫我们:即使是同一家书店,里面也有性质大不相同的三个区域。进这三个区域,要带上三幅不同的眼镜。
在一家实体书店,新书和特价书离门口最近,这个相信大部分书友都有印象。排行榜和推荐书离新书和特价书不远。其他的,在四周壁面的立柜里。
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原理一样。新书和特价促销书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排行榜和其他推荐书挨在跟前。其他的,就有待搜索了。
在大书店里,三个区域的面积都是很大的,书种也多,并且差异明显。
在面积小的书店里,则有可能三者是混在一起的。
说到小书店,想起了一家陪我走过将近二十年的小书店——仟村书屋。多年来,这家书店一直主打三联书店的书,对三联的认识,可以说这家书店是启蒙,在这里买过许多高冷的书,虽然没有全读,却也浏览了不少。书店的老板十几年前和现在区别不大,依然一副忧郁脸。书店的生意一直以来都不怎么好,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多少年里,读书也都不是件热门事,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近两年,仟村书屋的生意越发不好做了,童书明显多起来,三联的书寥寥无几,新书也明显没有以前多了。有时候,两三个月才去一趟,也买不到什么忧好书,碍于情面,有时带一本期刊走,实在不忍看到老板犹豫而失望的脸。
作者还说到专门和特色书店,这种书店,三个区域陈列的书种,都集中在某一类主题上。说到这点,再一次强烈地怀念起十几年前的仟村书屋,那时,它也是间别具一格的特色书店啊,满满当当都是三联出版社的书。那时的老板小何,虽然忧郁,却年轻而漂亮,她身上,寄放了我漫长的青春。
呵呵,还是打住怀旧的心,再来聊书店吧。
作者说,专门或特色书店,虽然面积小,却特别重视立柜区的书种陈列。所以,小伙伴们以后逛这种书店,一定留意这个区域,不要辜负店主的精心摆布。
如果是日常购物走进便利店,则大可不必费心,那些店里放的都是打折促销书,和超市里的其他普通商品一样,目的是走量赚钱,这些书,不看也罢。
所以说,三个区域,有着三种不同的面貌:
新书和特价促销书区,像喧闹的市场。
推荐书区,是个热闹中有节奏的棒球场。
立柜区,是个安静的图书馆。
走进这三个区域,要准备好三种眼光。
新书和特价书促销区,里面的书就像市场上的各式蔬菜水果肉食,争奇斗艳吸引你的眼球。对此,作者贴心地提醒,要注意均衡,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各样都要有所侧重地买一点。虽然口味人人不同,但毕竟没有人走进市场永远只买肉或是米。
在这小节里,作者的比喻简直以开挂的节奏滔滔不绝涌来。接下来,他依然用市场比喻畅销书和推荐书,并且善意地提醒各位小伙伴,一定不要被这些书的特价迷惑,就像有些看起来新鲜的鱼身上会有荧光剂,有些看起来包装精美的书,里面贩得却是变味儿的东西。作者语含亲切地反问:“和吃进去的东西的质感、营养、卫生比起来,你不会只以特价为一切吧?”
再接下来,作者又以开挂的架势滔滔不绝地用打棒球来比喻进书店逛畅销书排行榜区和推荐书区这件事情。可惜,对于棒球,我仅仅停留在百度百科的水准,根本无法领略它的比喻之妙。之所以还有兴趣去百度了棒球,是因为在看劳伦斯·布洛克的『马修·斯卡德』系列时,里面经常提到观看棒球比赛,为了品味马修的生活情境,才特意去查的。
我自己以前写东西,比喻泛滥,偶尔会蹦出一两个好点儿的,大多都比较牵强,有点为了比喻而比喻的感觉。一位好朋友提醒我:不要滥用比喻,有时它会影响你对事情本质的认识和阐述,对别人理解你的观点并无益处。从此我记住了这番话,在这里,也想把这番话说给本书作者:用棒球作比,会打棒球,爱看棒球的人固然能体会微妙之处,那像我这样的棒球门外汉呢?
打住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
书店的立柜,相当于图书馆区,所以要使用图书馆的方法来检查它。重点要了解以下几点:
一、这里的知识门类到底有哪些。
二、门类整理得够不够清楚。
三、门类里的品种够不够齐全。
四、方不方便我们找寻。
五、甚至,如果我们对这个门类陌生,这里的收藏与陈列,方不方便我们学习了解这个知识门类?方不方便入门?
其实,这些才是干货啊,所以请原谅我接下来继续作文抄公:
检查一个书店壁面书架的7个基本指标。
1.先用一个你熟悉的知识门类来检查。譬如,哲学。如果你熟悉的门类的书种很不完整,当然值得你怀疑其他门类是否也不完整。
2.看这一个门类的书种陈列,是否有一个连贯的年代时序。譬如说,西方哲学类的书,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但是接下来一下子就跳到笛卡尔,中世纪及笛卡尔之前的都不见。时间序列少了这么大一块,当然表示这个领域不完整。
3.某一个作家的同时代人的作品是否够多,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希腊时期的其他哲学家的作品是否也有陈列。
4.同一个作家,他的其他作品是否够多。
有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否他的《对话录》也有陈列。
5.同一种书的复本多不多。
如果同一种书重复摆了超过两册,表示这家书店并不很重视书架内容的多元及丰富。
6.有没有多年前出版的书。
书架上全是新书,不是什么好事。随意抽几本书检查一下版权页,看是何时出版的。有一些出版十年以上时间的书,表示这家书店真乐意在书种的齐全上投资。
7.设一本检查书。
在这个门类里,设定一本你认为很有意思,但不见得是一般人熟知的书,当作检查书。看书架上有没有这本检查书,当作你认为这个门类的书种是否陈列得有代表性的标准。譬如,哲学门类里,你设定为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