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诗意 | 怎不忆江南

2020-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七月姑娘

一  归人

虽然在以前的小文中我已经写过去江南的文字,但我决定再写一次,因为那种感觉一直在我内心深处,依旧,如故,未泯。

去年二月,我记的去姑苏前读了两本书,一是清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二是雪小禅的书。我在她们这两本书中皆寻得了江南的影子,于是我心血来潮,决定一探究竟。

我一个人坐着大巴车,路费近500,一路辗转到无锡,那时天已黑,和我心中所想的一样,江南的雨,如轻丝绿软,我望着天空,蓝色的布鞋已浸湿,我双手伸出去捧在手心,我感动的想落泪。黑色的天空让人摸不着头脑,但仅凭呼吸,是能够感受到那种润泽的,它下的漫不经心,我却听的真真切切。

而后,良久,我和一名男子拼车从无锡一路奔驰到苏州。苏州是浸在水中的,所以比北国多了一些婉容。

下车后,我找了一家不贵的小旅馆暂时住下了,第二天,天还未亮,我就想迫不及待的去感受下它所有的一切。为童年,为想象,为无法自拔的那种精神归属感。

这是一个千里寻母的过程,如同一个在故乡走丢了的孩子,无声的召唤让我不能自持的走上了这条对心灵故乡的寻访之路。

晨光熹微,朦朦胧胧之中听得几声鸟鸣,直到今天,我都坚信,那是我一辈子听到的最好的鸟鸣,宛如天籁,而我傻傻的驻立于街头,像个智障。

那歌声油亮油亮的,是在诗词中才会听到的鸟鸣,王维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我想就是那种感觉,是萦旋于山中才有的轻盈与婉转,无比静寂清幽的清晨,又有酥雨来搭讪,心中清润无比。

江南,是我灵魂的故乡,哒哒的马蹄来到这里,不是过客,是个归人。

二  初见

苏州,是闲情逸致的,在这里很多地方是可玩可赏的,苏州,是一座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让人们优游神往,优哉乐哉。

春山浅浅,春风细细,微云淡淡,春雨绵绵,江南的春是要用叠词去彰显的,更富有余情。

南国路边的垂柳,袅娜多姿,微风拂来,如同散落长发的少女,风情万种,它临水而居,那绿丝绦又似少女的裙摆,错落有致,侧影翩跹。

第一天,先去了平江路和苏州博物馆。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一件十分漂亮的苏绣长裙,淡绿色,那一针一线密密匝匝团结在一起,支撑着一个别样雅致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苏州女子的那般温良的可人。一针一线里满是时间的奢侈。全是心思的缜密。在平江路上,熙来人往,有旅游团,有拉客的三轮车车夫,还有来此摄影拍摄的情侣。

因姑苏多雨,那一面面白墙,曾经是风华正茂,玉树临风,可现在是苔癣,雨水,疤痕的栖息地,古老美宅老迈斑驳。门是黑漆漆的,兽头门环是鲜明的,清楚的,门槛秃秃的,露出了他的肌理和年轮,门口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磨的跟青畴似的,没有波涛,没有起伏,是坦荡的。门楣上雕刻着几个大字,是守旧派的。

我毫无目地的散漫前行,老旧的门楣,寻常的宅第,枕水的人家,绵软酥骨的昆曲,都有一种风情雅致。在平江路的宅边,我临水而坐,良久。

三  园林

园林,是市隐的,它们隐藏在俗艳的高楼大厦之间。它们之间对比鲜明,古典与现代并存,但彼此调和,尊重,相处的十分融恰。

园林,印象最深的是浮生六记中沈复和芸娘呆过的沧浪亭,那日,撑着伞,一步一景的徘徊在深深庭园里,丝丝糯糯的冷香,缠饶到了骨子里。星星点点的泛着潦倒的风情。只是,我忘记了那是什么花,还是花骨朵的样子,收敛伏贴着自己的矜持。

园林,充满了细节,所有的细小,微琐,都是充实饱满。每一个屋舍上都是谦卑似的线条,没有龙飞凤舞,没有斗拱飞檐,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月出惊山鸟,没有高处不胜寒。

白墙灰瓦和远处的山岚朦胧的勾勒出一道弧线,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崎岖,时而挺直。

它是那样的素素清清,淡雅婉约,没有高亢的语调,不是激扬跌宕的文字,不是指点江山的大气,它的美,是淡中的那点韵,是语无生处的花开花落。

素色的墙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书生意气,它淡雅朴素,宛似清人雅致的谦谦君子。

粉墙黛瓦下是绿筠初静,初花烁春。竹风清幽,深庭小院下可闲赏竹籁。满眼的翠碧,兜不住了似的往外流,静静修罗般的,在园林里安放余生。

亭,台,楼阁,轩窗,假山,青瓦,楹联,都是宋代美学所诠释明朗的意,富有诗意,富有画意。接可读可赏,是生活美学的天然隐喻。一景一物都是在实用基础上的美的出场,或者已经超过了实用。

这里的流水是碧的,不是暧昧不清的青色。那绿里是加了一些黑,幽深幽深的,是桃花流水三千尺,雾雨朦胧时,水面轻笼起一片空白。

江南园林里的前庭后院特别多,一不小心就转晕了。每一个角度,每一个场的转移,都是精心设计出的摄影一副。

沧浪亭的对面也是园林,这里的花已经长的五官分明,浅浅的风吹来,也有柔柔的美,如同新衣初妆的女子,那胭脂色是它最美的脂粉。

江南的诗意是轩窗回廊,匾额楹联,是假山盆景,是花鸟鱼虫。

在如今的中国,如竹笋般拔地而起的,千篇一律的灰盒子,它的作用仅局限在居住,遮风蔽雨,但那和飞禽走兽有什么区别。门的作用也仅仅是为了防盗,窗户的作用是为了吐呐和交换空气。在风雅的南国,它所包含的一切除了实用还兼具了审美,房子是雕梁画栋的,上上绘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将美好的德性,寓意刻在梁柱门楣上,让人慎独,让人自醒,让人洁身自好,让人谦谦君子。

郑板桥说,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园林,最为中国美学的最高范示,应是和古人的夙愿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

四  烟雨声声慢

时光清浅,微雨在檐。天空里都是它的情绪。白墙闾巷,梅子雨。

北方的雨是磅礴的,酣畅淋漓的,出口成章似的,口若悬河似的,让人恼羞成怒。

江南的烟雨,朦胧了天地,江南的雨是暧昧不断的,是黏人的,让人轻而易举的产生一丝愁绪,不过,我独爱这份雨中的旋律,淡淡的怅惘,淡淡的诗意。

连日的雨,但它并没有给我的出行带来什么困难,即便我的布鞋早已浸润,因为我深信,只有江南的雨才有味道。

每一个地方的雨都是特别的,都在等待着最适合他的那个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独属于它的江南,是私秘性的,舍不得公开的,秘而不宣。每一个春天都会想念江南,江南不在是一个简单的地标,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不是虚拟的想象。江南,她的土地上住着我的精神。

我呆呆的坐在沧浪亭外的城池似的水边。一泓春水,烟波浩渺,微风浮过,皱了一池的潋滟清波,依依杨柳,春花初烁,斜阳晚暮,杏花烟雨。

这里让人放松,摆脱僵化疲软的生活方式,让心灵与所见所闻一起共舞,少了雷厉风行的节奏,多了用心生活的人和腿,这就是江南的韵脚和节奏。

五  桐里

桐里,是离市区比较偏远的一个古镇。高大的牌仿上写的桐里古镇四个端然的大字。

当你踏进的第一步,时光仿佛倒流似的,一切变的太古,就像陈年中的一段折子戏,恍惚了百年岁月的江南雨。这里就是桐里。

在桐里,那是原住民的故乡,以前是,现在也是。很荣幸,我见证了它的坚定,并没有在商业化的袭卷下变的面目全非。

古镇的熙攘从一早就开始了,它们顺着根基从地底下噴薄而出似的,影响力极大,到黄昏时刻,达到鼎沸和高潮,卖大碗细面的,卖青团的,卖民族风挂饰的,细碎的雨声,相机按快门的声音,游客吃饱打嗝的声音,摇橹声,晾衣服的声音,从千家万户,大街小巷丢了出来。可谓是五光十色,落落大方,十全十美,深深浅浅,完备的很。

一道绿幽幽的河,河的两侧是古色古香的小店,卖衣服的,开民宿的,开茶馆的,照像馆的,还有在河里低下身子洗菜,洗衣服的。这对于一个没有见过南方人生活的女子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美甚!

主路的两侧往里延伸是错踪复杂的巷子,是明朝深巷卖杏花,是不是庐山真面目,是小楼昨夜又东风。古镇一切都是落后的,炊烟是落后的,雨水是落后的,衣服是落后的。

落后是对时间秩序的尊重,是对古老的迷恋,是对过去的自信,是对细节的热爱。

古镇里很少有鹤立鸡群的建筑,古镇有许多小巧玲珑的拱巧,弧度不一,它们躬起身子架在两岸人家之间,沟通着两边枕水人家的感情,连络着两边青梅竹马男女的爱情,牵连着来来往往返乡而归的游子,洽谈着二十四番花信风的时光。

站在桥的至高点,环顾着四周的景色,所有的粉墙黛瓦都是低矮的,小巧别致的嵌在暖阳之中。在这里,落日的寸寸光影都可以照在院落。

我住在桐里古镇入口的地方,我住在二层,房间是古色古香的,红木梳妆台,还有古典样式的窗铺。打开窗户,这里的视角特别美,可以与流水,小桥对话,夜晚,还能看见隐隐的浆声灯影。

民宿外有一石缸,养着碗莲,我看到她的时候,它也刚刚抬起头。上阴凹阳凸的刻着一些画面,具体的真像已看不清,但线条和轮廓还在。墙上勾勒有花鸟鱼虫,风花雪月。青苔处处丛生,瓦槽,背阴,见不得人似的,一只猫咪着眼睛,匍匐于地。

夜晚,暮色沉了下来,太阳跃过了底线,不见了踪影。在八点多达到了低潮。古镇开始变的昏昏昏沉沉,变的语无伦次,一切都在变的模糊。只有不远处的小酒馆亮着闪烁的灯光。美轮美奂的灯影在水中变的灵动。

小镇的夜,寂静,宁美,任何人都舍不得去惊扰的。

十点钟,月色和夜晚跌进了深坛里,这时,飘起了一些雨。夜静极了,我不忍睡去,推开咿呀有声的窗牑,凝望着如水的月夜,月转朱阁,幽淡的月景,一半落在微澜的水里,另一半低绮户照无眠。

姑苏的雨,稀稀落落,打在木窗上,眸眼交汇出是欲便已忘言的陪伴和懂得。是否也有这样一个雨夜,有人在和我一样依窗听雨,听一阙平仄的雨。

雪小禅老师说,姑苏的雨如一阙宋词,不够整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绝响,别致错落,

故苏的雨回旋往复,这是背负了多少痴儿怨女般的情,她的缠绵悱恻,总能触及到你的心底。人已去,故事也随着光阴的沙砺消散不见。却留下了世世代代的遗世,孤楚,让后来和我一样路过的人凭吊感怀。

六 雨巷

世间的任何一场感情,都曾被低吟浅唱在姑苏的细雨蒙蒙中,那记忆里被人低吟浅唱过无数次的江南雨,从戴望舒的文字里走马,一路在场,本是诗人偶然的抒情,结果却路过每一个有江南情结女子的心,让她们跋山涉水也要来看一场这江南雨。

戴望舒的雨巷,在心里是浓的化不开痴情。曾经那首用情至深的文章,是我们没有感情的诵念,如今,随着时间的铺陈,对它更多了一份真意,它那平仄,清怨的韵律,时时刻刻回想在耳边。

这几句词,在儿时就能背诵,随着年龄的增加,少女情怀的绵延,有足够脚力的同时,那些想象早以济济于心头,虽没有去过,但诚恳而逼真。那些江南的水色山光,烟雨斜阳,早已在心中自行搭建,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图像。

擎一把油伞,漫步烟雨朦胧。青石板,油纸伞,还有那个结着愁怨的丁香女子。她们缓缓路过穿透你的心,又继续前行。

待到成年,我终于长大,终于有了充裕的金钱和不受限制的时间,终于可以凭自己一己之力买上一张去往江南的车票时,那种轻松感就如同还了一屁股的车债房债。是的,我还清了那个我许诺给童年的梦,让它即将变为真实。

江南温柔乡,无数的文人骚客用它那竹管毛笔随意涂抹的诗句,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带着岁月的温厚,历久弥新,叠加了前人无数的情,在如今,依旧被人们在唇尺间传咏不息。

说起江南,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样,心头回想的一定是青石板,雨巷,穿旗袍的丁香姑娘。那幽怨的愁绪如走马的风,在心里漫漶开来。

人们来这里寻景,更是来寻诗,寻爱情。

女子来这里寻找那个如戴望舒般的才子,男子来这里寻找如董小婉等江南女子的温婉灵气。还有男人女人一起来看风桥雨,苏堤柳,西湖雪,她们来重温那个人妖相恋的新白娘子传奇。

正如余秋雨书的一句话,这就是传说和文人的魔力,竟能把诺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是啊。青青子衿,薄薄青衫,书生意气里,这里面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啊。

江南,那雨是细袅的,那柳是婀娜的,那水是曲折的,那穿旗袍的女子是婉转的,吴侬软语是柔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风情万种的。虽是与江南的初次照见,但没有陌生,没有隔阂,没有抵触,它是那么的让人易于接近。它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早已和我的性灵融为一体。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