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奇葩说有感——感激生活中的暴击
奇葩说这期辩题《生活中的暴击值不值得被感激》,这是少有的一期辩论里,我对同一个立场的态度始终不因场上辩手的诡辩而动摇的比赛,这并非辩手的逻辑不够缜密,不够有说服力,相反,这是一场很高质量的辩论。
好的辩题总是能使观众产生代入感。我在看到这道辩题时,不禁联想到初中时暴击我的语文老师,若不是他当年在所有老师面前拍着桌子说我不可能考上高中,我可能不会燃起那么强烈的叛逆心态,彻底的戒除网瘾,发奋图强的读书,完全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质的蜕变,成为了一个更好的存在,这难道不值得被感激吗?
我真心的感激。
臧鸿飞说,感激暴击只是弱者间的阿Q精神。但其实人真的没有那么想象中这么自律,如果给我们营造一个安逸舒适的环境,我们只会愿意安安稳稳的过小日子,没有憧憬,没有目标,没有了斗志。有些事情你会发现,我们可能感觉不到那种痛,但是他会像一个梦魇一样,永远在你生活中出现。它变成我们记忆当中的一部分。遭受“暴击”后的我们如果沉沦必将堕落,及时反省才能避免自己在继续那条注定是悬崖的路。这难道不是成长的一种途径吗?纵然你说你感激只是那个最后站起来的自己,但如果没有当时那几乎致命的一击,你又何时能产生这样深刻的领悟和成长。
查理芒格说:“你受到的磨难越多,你就越应该感到高兴。一流的画家就是这样造就出来的。空着肚子比脑满肥肠要强。一颗破碎的心所感受到的不幸,比美满的幸福对你更有好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常说“不破不立”。这其中暴击是“破”,而感激就是“立”,改变不一定是好事,但是改变,尤其是“破坏性的改变”究竟是摧毁还是机遇,取决于我们怎么看待它。只有当你愿意采取感激的姿态去对待暴击的时候,你才有动力去获得感激暴击的能力,去获得暴击背后传递给你的强大动力。
而另一方面,暴击让自己的脆弱和他人的善意都有了出口。大晴讲了几个她在旅行中所遭受的“暴击”,而事后竟遇到好心人的救助得以过险关。我回忆自己的旅行过程中也有过被当地人援助的经历,我感激那个帮助过我的朋友,但同时我也会感激那个在旅行中出现的“暴击”,若非因为它,我们不会把自己的脆弱展示给他人看,我们与他人之间不会产生联系和故事,我们也就没有机会看到他人给我们的善意。
马薇薇说“苦难给我们带来的是扭曲和压抑的人性,每个人都应该长成他们想要的样子,每颗花都应该开在他想开的时候,如果不得已,让我们在一个角落委屈的绽放,那也不要感谢把我们移植出沃土的人。”
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马特·里德利在《自下而上》一书中说:“老天没有决定任何东西——既没有回报你,也没有培养你,一切都是个人自己碰运气和奋斗的结果。”我们在降临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从未被承诺过我们的生活没有“暴击”,人们所谓的想要一生幸福快乐,不过是我们自我催眠的向往罢了。当我们把题目中暴击两个字从题目中拿掉的时候,辩题的逻辑就可以理解为,活着是值得被感激的,而活着一定有暴击,所以生活的暴击值得被感激。
但凡对生活还有一丝憧憬的人,都希望自己能过的哪怕比以前过得更好一点,不管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层次方面。这个世界本就是残忍的,像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想要突破自己的社会阶层,想要生活的更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地位,就必须披着用血与肉凝结而成的战甲一往无前,披荆斩棘,无论过程多么痛苦、多么危险,我们仍然应当义无反顾。
最后我想说,愿拂去蒙尘,洗尽铅华,回首往事,能够一笑而过,坦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