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参悟(十)

【经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浅释及参悟〕
“无明”与“老死”:佛教把人的生命全过程分为十二个阶段,称为十二因缘。经文中的“无明”是第一缘,“老死”是第十二缘,中间省略了十个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
十二因缘的含义:无明:即迷惑和不觉悟(包括贪、嗔、痴等);行:即由无明产生的行为而进入生命流转行列;识:即身业、语业、意业所留下的影响,包括以往的善恶信息记录和储存等;名色:即指色身和受、想、行、识这五蕴的化合; 六入:即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触:即指人离母体与外界接触;受:即指五蕴和六根的活动,儿童从不懂事到逐渐懂事的过程;爱:即指已产生分别心,有了贪爱和喜欢不喜欢;取:即指欲望、追求索取;有:即指拥有和占有,其中包括善与不善的行为:生:即指生生不息,生是由各种“业行”和“因缘”所决定的;老死:即指有生必有死,血肉之躯终有彻底分解而转化为其他物质的时候。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与行二者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此五者为现在果。爱、取、有三者为现在因,生、老死二者为未来果。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如是辗转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后相继不断,生死轮回无尽。吾人如顺着生死潮流,则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于是乎永受生死,这叫作流转门。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于是乎获得解脱,就是还灭门。解脱是要有般若智慧,有了般若智慧,则自然不会愚痴(无明),也就不会有错误的行为(行),没有行为上的不 良作为,则自然没有不好的潜能(种子)随识流转,乃至不会有五蕴、六根、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这便是出世的解脱。而在空性中,是没有实在的有情在生死中流转,也没有实在的有情在涅盘中解脱,所以说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