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科普教育论坛
首届全国科普教育论坛:
要把教育常识变成社会共识,家长应该明白正确的教育目标,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
第一轮专家的讲话:
吕玉刚司长:
教育方针:德育为先、全面培养(综合素质)、面向全体(公平)、知行合一。
作业是学习内容巩固延伸的重要途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不是没有作业,而是减少一些没必要的,过度的作业。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选择做一些实践作业、拓展作业、探索作业。
学生当天晚上九点二十还没能完成的作业,可以第二天再带到学校去完成,不会做的题目可以找老师指导或者和别的同学一起探讨。
朱永新教授:
幸福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素质比分数更重要。
父母与其让孩子追求第一名,不如让孩子去做更好的自己;父母与其督促孩子成长,不如和孩子一起成长。
做作业本应该是一件很有意思、很有成就的事情,不要让枯燥的学习方式和过度的学习压力磨灭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阅读,是快乐的;教育,是幸福的。
到底什么是好教育?到底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到底应不应该给孩子快乐的童年生活?应不应该让孩子去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
媒体应该普及科学的教育知识,而不是传播和制造焦虑。
推荐书籍:《未来教育》、《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等
袁亚湘院士:
老师应该布置孩子喜欢的作业,可以询问孩子想要什么样的作业。
如果孩子不快乐,教育也就麻烦了。孩子童年不幸福,将来更谈不上幸福。
学习就需要做作业,做作业可以影响学习成绩,但目的是为了巩固学习内容,了解学习情况,发现学习问题,知道如何才能让孩子学懂,而不是为了考试一定要拿高分。
孩子如果想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能做好,不想做什么事情就怎么也做不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方设法让孩子爱上做作业。
作业要有趣,作业要适量,作业要有一定的难度,作业要来源于实际。
作业不要太多,不要太简单,不要太枯燥,也不要太抽象。
可以组织一些团体形式的作业,像做游戏一样的作业。
孩子喜欢的作业,热爱的作业,就是他们需要的好作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了100分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不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没学懂。
谢维和教授:
如果能够设计出一个中小学生都能够操作和理解的实验,它的价值一点都不亚于一个科学的发现。
“一艘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几岁?”
鼓励学生和老师自己设计作业。
举办师生作业设计的展示。
唐江澎校长: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
王殿军校长: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不是只会等着解决问题。
作业是诊断和检测学业的手段。
分数也是重要的,但是不是唯一重要的。
追求分数的方式更重要,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而不是只能靠强化训练来追求分数。
作业的意义:
1.如果没有作业,老师就不了解学生到底掌握得怎么样,哪些学生还需要辅导。
2.从学会到熟练也有一个过程,需要多次的练习才能够熟能生巧。
3.老师可以教一部分,另一部分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感悟,举一反三,得出答案。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己出题,自己讲题,学生要能超越老师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作业要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让他能够理解,觉得有意思。
应该逐渐改变以教为主、学科割裂的形式。
多进行项目式学习、研究式学习,STEM综合征学习等。
多方对话专家们对作业的一些建议:
作业可以分为:复习巩固类作业、拓展延伸类作业、综合实践类作业。
家长少参与孩子的基础作业,多参与孩子的实践作业。
可以有一些长周期完成的作业,不一定都是当天就必须完成的作业。
作业应该对育人方面有引领作用。
学生大体可以分成四类:爱学习会学习、爱学习不会学习、不爱学习会学习、不爱学习不会学习。
其实贪玩、做作业磨蹭、学习成绩不好等只是孩子的表象问题,孩子真正的问题是:无兴趣、无习惯、无方法、无规划。
学习不要让孩子产生很高的负担感受,家长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分数、排名等有着过高的期待。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上,而不是更重视他的成绩与排名。
小学生课后付出的时间精力,参加的培训班和做的题目多一些,对当前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却是不可持续性的。到中学或者是后期就会显得后劲不足,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久远的伤害。
第二轮专家对作业的一些建议:
视力和睡眠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重要。
老师应该布置一些让孩子愿意主动去完成的有趣的作业,孩子可以各自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比如唱歌形式、跳舞形式、画画形式、写诗形式、演戏形式等,也可以让孩子回家当小老师教爸爸妈妈。
让留作业成为一门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
老师应该亲自批改作业,充分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才能因材施教。老师可以在作业上写评语跟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也可以回复老师的评语,就像相互写信一样。
让做作业和批改作业成为促进孩子和老师之间良好关系的桥梁。
老师和孩子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闲暇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观察、思考、想象、冥想、发呆……多阅读和玩耍,多与他人交往,多进行自主创造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