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在路上城市故事

地球母亲不在意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0人  朵拉念力

在飞行中度过了昨天,作息倒过来了,但是我的皮肤还在适应。青春期都没怎么长过痘,自从2017年去香港读书以后,一切都变了(哭泣)。现在坐在哥大旁边的图书馆,在忙接下来的工作。这段日子,美其名曰叫“working holiday”吧…… 

今天一大早就去了一趟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上一次来太匆忙,赶着去坐飞机,但是又想来打卡,于是匆匆去了一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条大鲸鱼,还有好多好多的矿石馆藏。当时就觉得当个纽约小朋友真幸福。今天左拐右拐终于在这里把七大洲五大洋,天文地理都看了一遍。

这次来就轻松许多,我可以漫无目的地晃呀晃……这是传说中《博物馆奇妙夜》的取景地,但是对我来说,印象更深刻的应该是《老友记》里Ross和Rachel终于迈出重要一步的地方。按照上次的路线,先看矿石,然后到各大洲的动物。不过这次我多花了一点钱,买了个看特展的门票,准备去看《Dark Universe》。说实话,这个片子超出了我的预期,用非常简单的语言解释了宇宙大爆炸的猜想,暗物质等等对于我等文科生比较复杂的概念。深深羡慕跟我一起看的美国小孩们,想想在国内,只有一些有条件的家长才可以给孩子这方面的启蒙,但是生活在纽约,跟着学校来参观基本不要钱,谁知道这些孩子里面,会不会有下一个“谢尔顿”?再想想,广州好像连个像样的科学馆都没有,就更加悲伤。不过香港科学馆我还是推荐的。

除了感叹“投胎是门技术活”以外,感受更深刻的应该是人类的渺小吧。我觉得仰望星空是一件让人激动兴奋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让人压抑的事情。旁白不停地说“...billion years ago...”,还有说宇宙是如何地广大,就反衬出了人类的渺小,还有我们每一个人的渺小,进而让你思考人生的意义,突然觉得什么国与国之间的争斗,都是白居易写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更不用说个人生活里的小九九了。

一个激动,就补了五刀,把剩下的特展都看了。不过除了关于海洋的那个电影以外,没什么特别值得看的。注视地球深处,又更加觉得自己的渺小,再看看恐龙展,更加觉得我们就是地球母亲的过客。美国已故脱口秀演员Geoge Carlin有一段关于地球母亲不在意的表演,中心思想是地球不需要我们拯救,人类需要拯救自己,演绎十分逗趣好笑,B站有搬运。他说得没错。

也许博物馆也知道有我这种多愁善感的双鱼座游客,还是有七大洲的各种文化展览,让我觉得,虽然是地球的过客,但是我们还是创造了许多东西的。在中国文化展览的部分,一个华人男学生跟他的白人女同学们在参观,白人女同学问了很多关于中国的问题,华人男学生英语流利,口音纯正,而且他其实内心已经很美国了,所以解答得也不是很到位。

我的朋友们生孩子之前,都纠结过,是否要给孩子一个香港身份或一个美国身份,这是一个特别深沉但又特别简单的问题,深沉在于文化身份重要还是国籍身份重要,你到底愿不愿意放弃中国文化,简单在于你想在哪生活就去哪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今天跟一个在联合国实习的高中同学聊天,我说:“我也想过来美国生活,特别是纽约。但是想了想觉得我在国内最多就是被性别歧视,年龄歧视,但是在美国,我还要奋战在种族歧视第一线。我就不想来了。”某个社会学家说过,美国文化里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如何面对种族差异。同学也觉得是,但是纽约这座城市太有魅力,能在年轻的时候跟这里有过记忆,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

大学的时候,听严歌苓谈她的写作,她说她在美国生活,在他乡生活,她的根总是裸露着的,敏感的,给了她很多创作灵感。

这是幸也是不幸。

看到这个华人男学生,我觉得我还是爱中国文化的,我不想要我的孩子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看中国。我们可以来旅游或留学,但是有一个有安全感的文化身份,给人的幸福感和确定感无可替代。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落叶归根”执念和乡愁吧。

不说了,我要出门找亚洲超市,至少我可以在厨房里缓解我的乡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