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思敏捷的秘诀
在回答记者提问或接受面试的时候,有的人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有的人则反应迟钝,涩于言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怎样缩小这种差距?
大脑反应快慢表面上是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其实是知识调用能力问题。而知识调用能力不仅取决于知识的多寡,而且取决于知识的活跃度。知识的活跃度越大,越容易被大脑调用,反之亦反。比如,刚刚学过并记住的知识,在大脑中的活跃度比较高,大脑可以轻易地调用并诉诸于语言。而多年前学过而长期不用的知识,在大脑中的活跃度比较低,大脑就很难调用并诉诸于语言了。
按知识的活跃度划分,可以把知识分为三大类型:海面知识,海中知识,海底知识。海面知识指漂浮在脑海上的知识,像海面上的船只一样,活跃度最高。海中知识指悬浮在脑海里的知识,像海里的游鱼一样,活跃度较高。海底知识指沉没在脑海底部的知识,活跃度最低。
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需要不断扩大海面知识和海中知识,减少海底知识。具体有哪些方法呢?
复习。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是保证知识活跃度的重要方法。刚学过的知识是海面知识,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持其活跃度,随着时间的流逝,海面知识就会沉落,成为海底知识。经常复习,才能不断地唤醒、激活知识,避免知识的下沉。明代学者顾炎武每年用三个月复习学过的知识,清代学者郑板桥随时随地记诵读过的书,都是为了保持知识的活跃度。书到用时方恨少。复习犹如备战,应该随时随地进行,而不是仅仅在运用之前(如考试)进行。要避免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写作。学习是输入知识,写作是输出知识,是运用知识。通过写作,知识得以运用,可以增强知识的活跃度。曾国藩曾提出“看、读、写、作”的读书方法。“作”就是写作。他“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其实也是为了保持知识的活跃度。
运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习”就是在更广阔的实践中运用知识。运用是巩固知识、保持知识活跃度的最好方法。可以模拟实际运用场景,测试自己的大脑反应速度和知识调用能力。如自问自答、他问己答。
海面知识和海中知识扩大了,就会缩小知识到嘴巴的距离,为才思敏捷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