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5 随笔-关于外婆的去世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经历死别,其实之前有过两次,但当时的年龄太小了,实在不明白“死亡”究竟是怎么回事。2017年12月04日,下午5点钟,我突然收到一则消息“老人于2017年10月17日16时40分升天” 这时的我正在与一位朋友闲扯,这则消息对于我来说并不是晴天霹雳,但也着实惊了我一把……竟愣了好一会儿,没有悲伤,没有眼泪,眼前像电影一样的闪动着老人在我记忆中的样子。
两个月以前,我和老公趁着大假去重庆看望她,老人80多岁了,虽然腿脚不是很方便,眼睛耳朵也有些不灵醒,但心里却很明镜,当时大家都说老人按照现在的样子过90应该没多大的问题。我一直以来不是隔代喂养的孩子,对老一辈并没有太多的感情,相处时间也不多,爷爷和外公在我幼年时相继离世,因为奶奶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导致到现在也没太多来往,只是保持着对老一辈的尊重和偶尔的关怀。外婆应该算是我生命中与我联系最紧密的老人了,依稀记得很小时候受过她的宠爱;在长时间没见面时,她在老屋前面的拄着拐棍等到天空昏暗的影子;离开的时候,她紧紧抓着的手,苍老,有劲,温暖……;还有她亲手酿的甜米酒,每次我都和哥哥吃得脸蛋发红,有些微醺。
没料到的是在我们探望她后离开的当天,她便摔倒了,股骨断裂…… 又连夜将她接到了医院。对于做不做手术这件事情,虽然家里面的人也纠结,但这种纠结并没有持续太久,即使有可能下不来手术台,也不愿意看她痛苦。外婆有本有14个子女,在大饥荒时期失去了一些,但还是有七个幸运的活下来了,他们经常会在闲聊时谈到当时他们是如何在那种时代挣扎着困苦地活着…… 她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妈妈。
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就连医生都说老人家的身体状态比想象中好。住院期间,外婆受到了同病房的其它老人们的羡慕,七个子女轮流陪着,大家都很自觉,没有像电视剧演得那样相互推卸责任 。有时候外婆的病房热闹得像是过年,她的儿女们都想尽可能地多抽时间陪她。要出院的前几天,她状态很好,在病床上还和我妈开着玩笑,拿着我买给她的一根木头拐杖,作势要敲打敲打她,让她记得无论多大,在母亲眼里她永远是孩子。 她笑得眼睛弯弯,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幅画。她的子女儿孙们都说,老太太挺过了这一遭,养好身子多活几年也不成问题。
可出院不久后,老太太就开始念叨着要回老家,自从外公去世后,老家的房子就基本上荒废了,只有她的三儿子在老宅的不远处新修了个房子。也在山里,医疗条件不好,生活也不方便。可她却执意要回,就算不在老宅,离得近点也是安心的。 却没想到这一次回家,她是彻底扎了根。回去这一个月没有发病,没有摔跤,就像是灵魂一点点的抽离,精气一点点的衰败。像是被拔了气门芯的轮胎。
我赶到三舅家的时候,灵堂已经布置好了,她就躺在灵堂右侧的木板上,穿着已经做好了几年的寿衣,板板正正地躺着。一帘发旧的蚊帐垂下来罩着她,我妈眼睛哭得红肿,看到我来了情绪愈发浓烈,她哽咽着问我是否愿意再看一眼她,我点点头。拨开蚊帐,我看着她就这么睡着,眼睛像是轻轻地闭起来的感觉,我以为我会害怕,但那会儿我一丝害怕也没有,只觉得外婆走完了她的一生了。 她留下皮囊,去跟她去世的儿女和外公相聚了。
农村办丧事很热闹,周围的乡亲们都来帮忙,一直要忙到第二天把老太太送上山。敲锣打鼓的土道士要唱三晚的经,每天晚上我们这些孙辈都要轮流出来跪堂守夜。守夜的这时间却成了我们兄弟姊妹为数不多的交流时间。我们在灵堂下谈着工作,创业,谈着家庭,婚姻,生活。 好像是在说给外婆听,又好像是说给自己听。第二天送她上山的时候,我又最后一次看了她一眼。那天下了一些雨,把南方的冬天变得更加阴冷,抬棺上山的叔叔伯伯脚下老是打滑,但是都硬撑着不让棺木落到地上,老一辈人说棺木落地不吉利。我们小辈扛着花圈跟在队伍的后面,长长地队伍蜿蜒在山间,要准备去做一场阵势浩大的告别。
在最后盖棺的时候,我最后一次看了她,依然那么安详,轻轻地闭着双眼,她的儿女们在盖棺那一刻,都表现出抑制不住的恸哭。可能在这一刻他们才真正觉得自己的母亲彻底离去。我并不觉得非常难过,只是还有些不舍。人就这么去了?看不见这些声势浩大的仪式,听不见老道士给你唱的歌颂经文,也闻不到鞭炮燃烧后特有的掺杂纸屑的火药味。
送上山后的当天晚上,似乎亲人去世的那种痛苦气氛一下子都不见了,吃过晚席后,她的儿女们一起张罗着感谢乡亲们的帮助。安排着饭后的娱乐活动,打纸牌,打麻将,甚至这种欢愉的气氛让我忘了是丧礼。兄弟姐妹们也去打牌了,我素来不爱,自己蜷在沙发上,烤着火炉,码着文字。即便我不是很难过,但确实也笑不出来,也不能参与这种娱乐活动。我想记录一下当下的感受,没有什么特殊的精彩的故事……
过了三个无眠的夜晚,我便回了我上班的那个城市,走的时候,妈妈的眼睛还是红的,她说没了外婆她好像也不想再回老家了,好像是没有根了。我没有说话,鼻子有点酸,给她挥了挥手就上车了。 车子逐渐驶离这个山头,我不知道我还会来这里几次。一种陌生感突然涌出来,这个地方终将也只是成为一个两个字的地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