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中秋月近圆
在我的印象中,没有几次正儿八经的过中秋节,小时候,这个节庆一到,母亲总会允许我拿两瓶红葡萄酒,一瓶自己喝,一瓶给同伴。两块钱一瓶的红酒再加几块月饼,中秋月圆之夜就这样打发了。那时候看月亮只会用又大又圆又亮来形容,顶多来一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炫耀一下自己还会背古诗。现在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看到月亮反倒不知该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了。
有一年中秋节回家,正好是周末,这样的机会真是难得,我想家里应该很有节日氛围吧,或许妈妈在忙碌着做菜,爸爸在跑前跑后。到家一看,屋子里空荡荡的,妈妈不在家,爸爸躺在沙发上睡觉,院子里有一袋袋的玉米。毕竟不像是古代的大家庭,一有节日,热热闹闹,我们那一带大致都是这样度过这个流传千年的节日。
在古代,乡村如何过中秋我不得而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这里说的是北宋末年都城开封的中秋盛况,我喜欢读这类书,文字典雅,所记载的事物也是活生生接地气的,可以让人想见千年前的光景,这一天古代的城市是异常热闹的。在现代,如果八月十五出去走走,也可能会发现城市里比平时要热闹,一些商家抓住这个机会促销打折,古今的繁华大致相同,只是清兴要少了许多。
丰子恺在《忆儿时》这篇文章里提到过他父亲中秋节吃螃蟹的事,他父亲科举不顺后,赋闲在家,每当晚酌之时,通常是八仙桌上一盏洋油灯,一把紫砂酒壶,一只盛热豆腐干的碎瓷盖碗,一把水烟筒,一本书,桌子角上一只端坐的老猫,中秋这一天,把桌子移到隔壁的白场上的月光下面去吃螃蟹。更深人静时,大家谈笑看月亮,这就是相对于繁华大都市的清兴。
八月十五自然是个好时节,这一天月亮最大最圆,天气不冷不热,桂花怒放枝头,所谓“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者是也,光是这些理由就足以让人兴致勃发,好好的喝一杯了。
中秋节对我而言,还有另一重意义,爷爷的忌日。五年前,中秋节的前两天母亲通知让我回家,说你爷爷快不行了,想见见你。我心慌意乱,立马定了回家的车票,第二天晚上我到了另一个县城,没办法立刻赶到家里,那个时候,爷爷不断的往窗外张望,问旁边的人:天都黑了,小奔怎么还没回来。姑姑告诉他明天中午才能到。爷爷不说话了,晚上在病床上躺了一夜,天亮的时候不断地转头望向窗户外面。中午我回到家,不敢相信这个事实,一向健壮的爷爷怎么会这样病倒,几个月前他还在门口坐了很长时间,替我拦公交车进城,我那时想,爷爷一定能活到一百岁,爷爷也能看着我娶妻生子,压根不会想到他会这么快离我而去。我跪在床前流泪,妈妈指着我问爷爷,爹,你看谁来了,还认识不?爷爷艰难的转过头来看了我一眼说:是小奔。过了几个小时,爷爷就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我只记得屋外的月亮又大又圆,明晃晃的,家里却少了一位老人。后来,我好几次梦到过爷爷,他慈祥的笑着,跟我说:小奔,我要走了,我问,为什么要走,他说:我不走,你们怎么长大。我哭着从睡梦中醒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于是在我这里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月有阴晴圆缺,它时刻提醒我,月亮圆时不要虚度光阴,珍惜这一刻的团圆,月亮缺时,也不要哀伤,因为还要看到未来的圆满,人世无常、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