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听“过来人的职场经验”
序
“我们是过来人,这方面比你有经验”
“多听听过来人的好经验,你可以少走弯路”
估计每个年轻人在职业成长过程中,耳边都少不了这样的声音。
这些过来人一般是父母、长辈,还有比你早入职的业内人士,而该经验的诱人之处往往就是那些当时看得见的经济效益。
一. 同事
张乔刚入职BC公司时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这家高科技企业,他凭借大学时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自身对电路设计的天赋,不到半年时间协助完成了两个项目。
不久,公司总经理委任他当一新产品研发负责人。该项目虽然难度和规模属中等,但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公司希望能尽快推出第一批样机,抢先占领市场高地。
张乔为了不辜负公司对自己的信任,率领手下几个年轻人经常加班设计,他本人更是夜以继日地呕心钻研,希望自己挂帅的项目能做得尽善尽美。
当样机稍有雏形眉目时,一个叫老毕的同事对他表示出特别关心。
老毕见他每天如此拼命,就跟他讲,许多新人第一次担当项目时跟他一样,都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完美最佳。
殊不知,这样做实际是给自己以后的路挖了坑,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张乔开始没听明白,老毕接着向他传授经验。
你能在这么短时间做出最好的东西,领导会认为这个活儿估计当初给你定低了,他们不会看到你背后竭尽全力,下次给的任务会更难、时间更紧迫。
“这样刚好可以锻炼自己能力呀。”张乔说。
但老毕却以过来人提醒他,要求是越来越高,可薪水提速可没那么快。人的精力和灵感是有限的,一次把劲都用完,以后不一定能跟上啦。
万一下次的产品有缺陷,人家只看到你的不足,自己在公司的价值肯定变低。
张乔毕竟是职场新人,听他这么一说真不知该如何进行下去。
老毕让他到后期关键部分一定由自己掌握,交出的第一版本只要完成之前设计效果的七八成就行了。后续需要改进的地方你自己清楚即可。等公司再研发该产品第二代时再用。这样一来公司这个系列产品可以长久离不开你。
张乔真把老毕当成了推心置腹的大哥。
第一代产品就这样出台了,果然该产品虽然抢占了市场先机,但很快一些先天不足小毛病影响了公司效益。
就在BC公司研发的过程中,其他不少同行企业也都在同步跟进,市场反馈成了人家的改进良方,还没等BC公司拿出对策,人家第一代同类新产品已完全抓住了用户的心。
张乔主动提出为了挽回市场占有率,要继续搞二代改良版,公司总经理同意了他的提议,但不再投产了。
项目结束不久,张乔没有再被公司委以重任,有种被挂起来的感觉。
几个月下来,他无奈地提出辞职。认为公司领导对他如此冷漠,想起之前为新项目奋斗的艰辛,感到太寒心了。
其实BC总经理是微电子行业的专家。
当初他之所以看中张乔,认为他的个人能力应该足够胜任这个新产品。但第一代推出后表现的缺陷有些始料未及,当时总经理还以为是张乔没经验造成的。
可后来的改进动作,让总经理看清了张乔隐藏的套路。 作为这方面的资深专业人士,那些故意预留的接口和尾巴一清二楚。这种人品定位一旦形成,张乔便无法在公司立足了。
二.父母
吴雨高中时本擅长文科,她的语文、史地都学得非常轻松,成绩一直保持在优秀,但数学和物理都分数平平,如果当时报考文史类的大学,她是有条件冲重点本科的,但在选择时父母竭力劝她一定要上理工院校,最好学时髦的通信专业。
尽管当时吴雨不是很情愿,但父母引用了过来人的经验。
“就拿你爸爸的老乡朱叔叔说吧,人家只是通信技术学校的中专生,一直在电信局这样的好单位工作,现在不仅每月工资奖金高,送礼求他帮忙安装电话,买手机大哥大的人多了去了。”
“再瞧瞧你爸爸,他们村第一个本科大学生,学什么中文,出来还不是教中学一辈子,挣得钱连人家一半都不到。”
拗不过父母现身说法的教诲,吴雨听从了他们的安排,但是她自认为理科始终没开窍,高考仅仅考上了一所通信学院大专班。通信行业那一段时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确实得到迅猛发展,但技术要求也陡然上了新台阶。
她毕业后没几年功夫,别说中专生,就连她这个大专生早已不属于技术人员范畴,只能到基层辅助岗位工作,像朱叔叔那些老员工很多都提前退休了。
另外通信基础设施早已安装完毕,吴雨单位科室只需要高级技术人员。她对技术方面本来就没什么兴趣, 大专三年基本是混过来,更没想在工作后继续提高专业水平。
吴雨每天在营业厅的推销工作很辛苦,需要按时完成公司规定的指标,否则直接影响个人收入。现在费半天口舌求人家安电话和网络,再赠送手机,客户还常常要货比三家。
不到三十岁的吴雨对前途常常感到迷茫,但又不好在父母面前多说什么。
而她的父亲因在教学方面经验丰富,成了当地的名师。近年当地教师待遇与公务员平齐,好几个私立名校已多次找过他,并开出高价,希望吴老师退休后去他们那里。
也许是出于对女儿当初选择的愧疚。吴雨成家后两位老人帮忙看孩子,买房掏首付都异常主动,无形中也是尽力对孩子的一种补偿。
三. 学长
那么是不是年轻人就不该听所谓过来人的经验呢,也不全是。
周庆大学时就读于省城的一所重点高校,学的是社会管理。大学毕业那年,他心里确实有点儿犯慌,
因为他家在农村,城市里没有任何人脉资源。参加了多场招聘会,简历也投放无数,希望能留在城市工作,但所学的专业极少有对口的工作。
四处打听各种关系,得知有个远房亲戚在市工商局当司机。结果找上门去,人家说现在大学生满街都是,不稀罕,进他们单位必须家里有处级干部的后台。
有病乱投医,找了个专门联络单位的中介,人家说适合他这个专业的体制内单位,进门费至少二十万。
像他这种家里一没背景,二没大钱的人,当时眼前一片暗淡。悲伤之际,找学长王平哭诉了一番。
王平比周庆大两级,也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当初两人曾常在学院社团一起搞活动,关系算是比较紧密。王平现在省城附近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工作。
王学长安慰周庆不要太沮丧,毕竟我们的大学在当地是最有名的,何况我们所学专业在全国高校也数前几位。
“可我现在拿着文凭这块敲门砖,都不知该敲哪扇门?”周庆很难过。
“你不能随大流盲目投简历,要把你的优势展现到正确的地方去。”,王平知道周庆在校时成绩很好,还曾在大学生建模以及专业论文竞赛上获过奖。
“主动去请教老师和辅导员,特别是你学得最好的几科专业老师,他们对你较熟悉。把你想留在城市生活最低的目标告诉他们,比如只要能落户口,工资多少无所谓,也如实把家里情况说出来。”
周庆开始还有些犯犹豫,不知王平的建议可行否。
王平告诉他,不用担心,我们院有几位老师当年也跟我们一样,从农村考大学出来一路奋斗到今天。你只要真心诚意地向他们请教,一般这些有文化的长辈都会给些有用的指导。
王学长的一番话,果然像是一把开门钥匙。
周庆回校主动拜访了两位一直欣赏他学业的老师,其中一位辅导员帮他修改了个人简历一些关键内容,而另一位王教授没多久便告诉他一则重要信息。
王教授有位同学在省城附近的A市政府当秘书,最近当地要成立老年办和戒毒工作办公室等新机构,那边急需相关的专业人才。王教授马上想到让周庆去试试。
经过初试、笔试和面试几轮筛选,再加上有王教授推荐,周庆顺利被A市政府录用,谁都没想到他是全班第一个签约事业单位的人。
四.
其实每个年轻人都希望贵人经验来优化自己的成长路径。
任何“过来人”和所谓的“经验”,都与我们每天遇到的人物、看到的风景,经历的事儿一样,有好有差,有优有劣,关键是我们应该怎样选择。
首先谈谈那些“过来人”。
他与你的关系究竟怎样个亲疏远近?
比如吴雨,因为劝她的人是父母,即使不情愿还是无条件接受,这是人本身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和信任。尽管当时的“经验”多少贻误了她的事业发展,但毕竟父母始终与自己血脉相连,所以老人对她后来的生活都尽力帮助、分担。
而那位老毕既不是亲友,也不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只是个普通同事,实际上是公司内部的竞争者。 他出于不知什么目的。向张乔抖落出荒唐经验,以致本来业务能力极强的张乔栽在了人品这个重要标杆上。
再看看那些经验的有效性已过了多久。
大家共同应对的背景是中国这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很多经验晃眼间就可能一文不值。
吴雨的父母给孩子选择时参考了当时朱叔叔的行业和收益,但吴雨和朱虽然都是学同一专业,但明显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社会对彼此的要求和回报截然不同。
周庆找比自己大两岁的学长汲取求职经验是非常有效的。
一是他俩的出身背景相似,寻找符合他们追求的合适长辈进行指点。 另外都是同一院校同一专业毕业生,有着在当地相同的优势,借鉴学长的经验,很快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切入点。
其实现在的年轻人都很聪明,对于自己职业上的事,到底该听谁的,选择听什么,大家心里这时都很清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