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莫名互相鄙视的瞬间
小区带娃的妈妈们,尤其是孩子差不多大的,时常一起遛娃、聊天,有不少交集。
难免,会有少数不对盘的,……互相鄙视对方、在心里问候对方的时候。
我脑海里有几幅画面,总想着如果能画成漫画,一定很有意思(可惜我不会)。
1、
“孩子一岁了还在吃奶啊?”
“打算母乳喂到2岁。”
“天呐,你真奇葩,母乳过了6个月就没有营养了!”
我无力向这么“直率”的人母科普母乳喂养的好处,认为6个月以后的母乳没有营养的人,不是傻B又是什么呢?不过我也明白,对方心里,何尝不也送我一顶“傻B”的帽子呢?
2、
这一幕是我亲眼目睹的:
小区里一个新手妈妈,用婴儿车推着几个月大的小宝宝晒太阳。
从两个方向走来两个年轻女子,都是小区里相熟的妈妈,大家都因娃结缘。
这两个女子差不多同时来到婴儿车前,同时俯身去逗宝宝,然后,几乎同时,她们两个喊了出来:
“你怎么给孩子穿那么多/少!”
气氛突然好尴尬。
我仿佛看到两顶“傻B”帽子,从那两个女子的头顶腾起,狠狠地砸向对方。
3、
一个小宝宝试图抓住小馒头往嘴里送,可是零星几个圆滚滚的旺仔小馒头,在小碗里动来动去太不安分,相比之下小家伙的小手实在太笨拙……全程憨憨傻傻的画面。
旁观妈妈A满脸鄙夷:他怎么这么笨啊!
旁观妈妈B犯花痴状:超级呆萌可爱!
她们互相对望了一眼。
她们会默默骂对方“傻B”吗?
根据我的经验,宝宝穿衣这一关,是小区大妈关注度最高的,尤其对于新手妈妈,想要不被左右真不容易。
当我还是新手妈妈的时候,带铮铮那时,比较相信老人的经验,觉得他们带过那么多孩子,应该不会错吧。
带咚咚的时候,哈哈,我亦是老江湖也,淡定多了,因此更有主见。
记得咚咚几个月大的时候,有天我抱他出门,才下楼遇见一大妈,她看看咚咚然后评判说我给孩子穿少了,劝我赶紧回家给孩子加件衣服。我只笑笑,我们各忙各的。
我往前走不到200米,又遇见一大妈,大妈们都很关心孩子,这个大妈一边伸手就解咚咚的外套,一边数落我给孩子穿太多……
我客气地侧身避过,我该干嘛干嘛去。
孩子穿衣,小区大妈关还好过。家人意见不统一,难度系数可就大多了。别问我怎么知道这么多。
而其实,大家不过以和你不同的意见,来找自己的存在感罢了。
想通了这一点,该怎么办,就容易多了。
孩子的体质、习惯,谁最清楚?
如果你总被别人牵着鼻子走,那是因为你自己没走心。
而又其实,不管你怎么做,都会有人看不过。
有人通过提不同意见找存在感、权威感。但如果你按他们的办法来,引起不良后果,他们负责吗?别开玩笑了好吗。
有人通过碾压别人的方式,凸显自己的英明神武、善于抉择。
所以,前人的经验、别人的方法好用吗?
也好用。前提是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实际。
也不好用。如果你只管生搬硬套、听风是雨的话。
不止在孩子穿衣、吃奶这些小事情上,妈妈们会莫名互相鄙视。
等孩子大一点,上学了,学了什么兴趣,上了什么补习,你们会有更多相互鄙视的机会。
比如:
如果你是虎妈,坚称宁愿孩子的童年不幸福,也不想他一生不幸福。一定会有人说你操控孩子的人生,孩子被你折磨得不像样,鄙视你!
如果你是猫爸,任由孩子放飞自我——他什么课程都不想上,那就不上;什么兴趣爱好都不想学,那就不学,痛痛快快地玩好了。会有人佩服你的超脱,但更多人认为你是在对孩子不负责、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
如果你的孩子很顽皮,经常跟同学撩事。很不幸,你和你的孩子会被归类为熊孩子熊家长,一提及就要摇头苦笑的那种。
如果你的孩子乖巧懂事又很文静,会有人羡慕这孩子真让家长省心,也一定有人说你孩子不像个孩子、提前进入成年人行列了,你怎么能把好好的孩子教成个大人样?可怜可悲!
……
如果太在乎别人的评判,或视别人的建议为圣旨,你会累死,还茫茫然毫无头绪。
当然不是宣扬闭耳塞听、一意孤行。
对别人的评判与建议,让我们理性一点,静下心来,客观地分析分析琢磨琢磨,然后选取适合自己的部分试一试。不适合的,自动过滤掉就好。
互相鄙视,其实也没什么。
立场不同、观念不同、背景不同、素养不同……人和人就是有太多的不同。
在带孩子这条路上,虽有前人经验无数,但最重要还是自己的摸爬滚打。
这偷不得懒,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任何成功案例生搬硬套后依然成功的。
我们只有靠自己学习、摸索,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才能定制出一款全球唯一限量版育儿方法。
喔,这么麻烦啊?
是啊,怎能随随便便呢。
想想以下两个问题:
1、孩子是你自己的。
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负责,不是旁人。孩子成龙成凤,或是为鼠为蚁,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2、你才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
过去的经验、方法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最了解孩子的人才好选择、甄别。听一套就信一套、感觉好像不错的方法就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别人可是不负责任的。
互相鄙视啊,互相伤害啊,不同观念的碰撞,不同想法的火花,在意念中一明一灭,过后,总会留我们一些空间,让我们去思考:
这思路很特别,我要好好想想。
这个方法,我略加改动,可以一试。
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过这件事情,试试换个方式无妨。
……
不要一看别人给出众多建议,似乎都有道理,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路人甲指东,你就往东。路人乙指西,你又往西。你只会越来越焦躁。
不怕不同的意见,更不能没有主见。
我始终只信一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论是育儿,还是生活,都是如此。
别人的观点有正有偏,旁人的建议有好有坏,始终记得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试错,但不要毫无方向。
心有乾坤,气定神闲。
心中有数,才不会茫然无绪。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