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国贝莱德的“阿拉丁”神灯
当打开《金融帝国贝莱德》,说实话,我有点懵圈。
自以为对经济还算懂一点的我,本以为这本书应该很好懂得,但真的读起来,还是有点费劲的。
因为毕竟是金融的门外汉,一个只注册了证券账户却从未炒过股的“大白”,人物故事能懂,但专业术语就有些难了。好在作者海克.布赫特是《时代周刊》的一位出色的财经调查记者,所以写的东西还是很亲民的。译者石建辉翻译的也很接地气。读到最后还是大体搞懂了一点。
下面就把这“一点”分享给大家,班门弄斧吧。
我认为本书最核心的就是贝莱德的对金融的分析“秘方”,就如咱国人民间倍加推崇的所谓的“祖传秘方”吧。
这是贝莱德之所以成为金融帝国的密码。
能称为“帝国”,他的体量应该是很庞大。原来真的不这么认为,甚至和很多人一样,只是听说过“贝莱德”的名字,甚至连这个名字都不一定能听说。
这不怪我们肤浅或者孤陋寡闻,因为这本就是个很低调的公司,但却是个闷头赚大钱的。
不妨把这位德国作家列举的例子一起看一下吧,“德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沉默股东”:
“让我们看看平台消费者家庭的一天:吃早餐时,太太问先生:"要再来点奈斯派索咖啡吗?”先生在面包上涂抹的 Sana人造黄油来自沃尔特·劳公司。儿子正在舀取家乐氏玉米片;女儿整理了一下刚定型的头发,当然是借助法国欧莱雅的产品Elnett Satin超强定型喷雾。这家巴黎公司每秒在全球出售大约50种产品--贝菜德作为前十大股东之一而受益。餐桌底下,那只猫正在嚼着希尔思宠物食品。该宠物食品制造商归高露洁棕榄所有。贝莱德所持有的这家跨国消费品公司的股份也处于领先地位。
寻物游戏可以随意进行下去,例如浴室里的妮维雅护肤霜和得宝手巾纸?脚癣?乐肤舒药剂来自诺华,贝莱德也是这家瑞士制药巨头的著名投资者。先生的博斯西装?先生上班开的是宝马3系。令先生减速的红灯由西门子生立,贝莱德也持有5%的股份。而太太驾驶的Smart是由位于斯图加特的竞争对手--戴姆勒生产的,贝莱德是戴姆勒的主要股东之一,持股4.5%。儿子的球鞋是阿迪达斯生产的--贝莱德在这家黑措根奥拉赫企业中持有6%股份。女儿做完家庭作业(或未做完作业)坐在电视前,观看德国电视七台的《超模新秀大赛》,那么至少作为股东,贝莱德2020年1月持股……”
这些名字,你在看了也不陌生吧?简直是有点细思极恐了!
贝莱德的“大当家”芬克,是一位全球拥有14000名员工的老板,领导着这家市值700亿万美元的公司。非常低调,总谦虚地说:“我还是个学生。”贝莱德的代表们经常出人多国财政部,他向美联储提供建议,也向欧洲中央银行提供建议。
他是隐藏在巨人背后的巨人,他在债券领域扶摇直上,却也在此失足;他从别人的后台起步,这次传奇性的失误给了他无尽的启示,最终让其蜕变成为一个全球巨人。
这也让他认识到信息带来的可能性。在大数据这一概念之前,他就试图用纳入越来越多的信息的计算机代替直觉,这让他最终跨过了之前无人越过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的鸿沟,他设计出可用于分析的计算机模型,这在华尔街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在通用电气处于以甩卖价格抛售抵押贷款证券的边缘,他给通用电气建议借助计算机模型分析投资组合,结局皆大欢喜。通用电气获得了成功,贝莱德的名声也不胫而走,慕名而来者排起了长队。
这也让他打开了欧洲的大门,开始是爱尔兰、希腊……后来受到欧洲央行的垂青。
贝莱德人不是华尔街的人,从一开始他们就这样认为,芬克说贝莱德的商业模式和华尔街的商业模式100%不同。贝莱德人不是银行家,他们只是大大小小投资者的买方中间人。也就像G20成立的国际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说的“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进行的信贷中介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影子银行”。
在许多领域--作为企业的直接贷款人、在线个人贷款的买家、内部“暗池”运营商、ETF发起人--贝莱德不仅 跃,而且凭借其市场地位重塑了市场,扮演了一个超级无敌的角色。
最后演化成了一个超级无敌的存在——“阿拉丁”,这一源于《一千零一夜》的名字,它就是贝莱德的“化身”。
这是贝莱德30多年的“秘方”的进化“结晶”。
“我是阿拉丁,我知道我知道的,无所不知,随时可知!”“找到数字后面的数字!”他的广告语就是这样说的,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芬克在广告中说,阿拉丁是一种新型(智能)情报。它是一个才华横溢、雌雄同体的阴阳神,一半是人类,一半是机器。
阿拉丁是贝莱德制造出的“电子妖精”!
贝莱德毫不掩饰阿拉丁的存在。它一周7天运行,24小时不休,不知疲倦地监控它全球交易组合的安全性。
阿拉丁的客户具有这样的优势:只需按一下按钮即可洞悉其遍布全球的头寸和风险,“这是一种适用于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组合的核磁共振断层扫描仪。”
但令人担忧的是,全球许许多多的资本领导者都在透过贝莱德的“眼睛”看世界。
曾有人将高盛比作“吸血乌贼”,和贝莱德比起来,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贝莱德是“一种长有十根触手的巨型乌贼”,这种比喻真的毫不为过!
因为贝莱德的金融影响力如今几乎遍及地球的所有地方。
贝莱德的使命就是规避风险,但是这项使命完成的同时,它也制造出了新的风险,比如“阿拉丁”,它就既有数据安全问题,也有数据保护问题!
还有人指出贝莱德引发的更为微妙的威胁,“阿拉丁”这样的系统试图阻止变革,提示风险的系统不想看到变革,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变革。
就用作者的自己的话作为结语吧:
“没有人知道这样一个金融体系将带来怎样的后果,是时候改变了,这个金融帝国已进入公众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