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最多成语的典籍《论语》,成语多达115个(三)
认真学习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是出最多成语的典籍,成语多达115个,我们一起学习。
G
3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3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3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3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3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3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H
3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0、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41、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42、惠而不费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J
43、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45、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46、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7、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 美矣,未尽善也。’”
48、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49、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