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

2024-08-09  本文已影响0人  青瓷_fabd

北街32号

                  一  北街名人

从一中半坡往西南方向走,有个圆栱门,上面写着“北街”二字,进了圆栱门,左手边是高诚学故居,右手边是城北小学。再往前走右手边第三座房,一楼重新修缮过,蓝色的铁门上镶嵌着门牌——北街32号,二楼的木质阳台和雕花栏杆已经失去木材本色,但从这破败却精致的一角可以想见它昔日的辉煌。

北街拱门

询问周围的邻居,只知道前些年是国营照相馆的周师傅一家住在这里,却不知道这座当年十分豪华的院宇的主人究竟是谁。在老街作家周恩生笔下如此描绘“街北西侧,有一家子女在北京的林氏资本家。俞氏和林氏各拥有二进繁华豪宅,文气十足”。这林姓大宅以及这家在北京工作的主人,充满了神秘色彩。

这是我四伯父家。小时我曾经跟随父亲来过,依稀记得里面用木板做墙的房间,十分雅致。然而自从伯父16岁那年前往福清求学,他就鲜少回到这里。随着老街坊有的逝去,有的搬离,又有谁记得林家大少爷林功成呢?

但他的名字被记载在母校平潭一中校史中,是百年来一百位优秀校友中的一位。伯父不但是一中的骄傲,自他1997年从北京化工学院院长位置退休后,念念不忘家乡的教育,回到家乡后与平潭一中建立起“北京化工大学优秀学员培养基地”,把平潭的优秀学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所211院校,这项工作长达20年。而伯父在北京的家也成为许多平潭子弟乐意去的地方,伯父是高级知识分子,教授,院长,他是那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对年轻人更是爱护有加,是个值得尊敬的长辈。

如今的伯父已至耄耋之年,但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看到我写的《五福庙10号》,他为我高兴,说:“我的侄女都成作家啦!”他鼓励我多写家乡的事,我想:若能慰藉伯父思乡的心,我愿倾尽所能。

                      二  伯父返乡

我的四伯父,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80年代初,他从北京回平潭省亲,住在东垄庄的父亲知道后非常高兴,忙不迭地去到伯父在北街的家,就在离我们就读的城北小学二三十米处的北街32号。两兄弟约好了一起回一趟骑龙穴老家。

周末我们四个——伯父带上了他妹妹家的孩子——他的外甥,也是我的同班周同学。那年代孩子们的思想非常封建,男女同学互不说话。因着这层关系,整个回老家的行程都越发显得拘谨。留在老家的大伯父、二伯父张罗了一桌饭,乘着四伯父的回来,也叫上霞屿的三伯父,和城关的我的父亲,兄弟难得齐整地相聚。在祖母和尾叔同住的一座破旧楼房的二楼,从靠西墙边即将散架的楼梯上去,木头楼板间有破洞有缝隙,当承载了十几个主宾后,楼板摇摇晃晃,吱吱嘎嘎。但这是老家人最盛情的款待——特地把宴席摆上二楼,多年未见的五个兄弟(当时尾叔在外地工作不在家里)因着血浓于水的缘故坐在一起共进盛宴。

那年乡下的奶奶还在,那个瘦小的女人,时不时地拉起衣襟擦拭着眼泪,回想起把在襁褓中的老四送到北街林家,这个孩子还是她奶大的,如今出息了:上了大学,在北京工作,如今又回来看她了。老五五岁时因城里的姑姑稀罕送给五福庙陈家,十多岁就在这后山埠当兵,倒是时不时的能见上一面。最亏欠的是老三,都十一岁了,要不是家里实在揭不开锅,还有妯娌的娘家人一再要求,又怎能把那么大的孩子送到霞屿呢?一桩桩一件件往事,让她心头泛起酸楚,但被命运玩弄于指掌间的她已经学会了逆来顺受。突然间回到她面前的三个孩子既熟悉又陌生,她惶恐得很,在桌边坐了一会儿,就下去歇息了。

                          三 命运转折

四伯父是乡下奶奶送出的第一个孩子。

上个世纪三十四年代,民国,乡下爷爷没有自己的土地,他是个雇农——连一个农民,甚至贫农都谈不上,贫穷可想而知。小脚的乡下奶奶嫁过来后接连生下五个孩子,前面三个男孩,第四个是个女孩,第五个就是四伯父,我的父亲是老六,还有一个小我父亲七岁的尾叔。多子女又极度贫困的家庭,国弱民穷,风雨飘摇。10年时间相继送出了三个男孩,这决不是出于乡下奶奶的初心。

民国年间,四伯父的养父母林家在平潭城关北街可是响当当的,父亲经营着一个木材铺,又用木材修了一艘20左右吨位的木头货轮,用来贩运木材。

林母生下长男,可惜孩子几个月时突然夭折。这个悲伤的家庭急需有个新生命让他们度过悲伤的时光。邻居黄哥说自己有乡下亲戚,可以给他在乡间找一个男娃子来。家贫如洗的乡下奶奶的第五个孩子,才几个月,在中间人的撮合下,林家过了三十块大洋,乡下爷爷收到二十块大洋。还在喂奶的乡下奶奶跟着进城来又当了半年多的奶娘。离去时养父母跟“奶妈”约定:对这个孩子永不相认。

林家在北街沿街有一门脸房,往西延伸是一方天井,天井后面盖起了一座两层楼房。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是一座极豪华的院宇。四伯父就是这家的小少爷,后来因林家父母没有再生养,四伯父七八岁时家里又来了一位四五岁的女孩,这是他的妹妹。日本投降前夕,林家嫁到霞屿的姑姑突遭霍乱,早上还好好的,下午就突然殁了。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被城里的舅舅家收养,这是伯父的弟弟。相较于父亲六个兄弟姐妹五种血缘,伯父家三个孩子三种血缘。大时代中,这样的家庭也是极其常见的:每个人回归到最根本的需求,活着,活下去就是唯一的目标,能够抱团互相搀扶,活下去才是王道。

待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